首页 武冈文学 那树、那路、那灯

那树、那路、那灯

先进文化 2021-03-18 11:13 3

那树、那路、那灯

          那树  那路  那灯 

            杨进文(苗族)

高边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地处城(步)武(冈)边界的西岩镇陈石村,位于十里下温冲的冲头。这里是一个自然院落,一百多位居民,分作2个村民小组。这里住着杨府“杨令公"的后裔及肖氏“九公祠"的后代。几百年来,两姓联姻,亲如一家,相安无事。只要谁家有什么红白喜事,不分彼此,鼎力相助。境内溪水穿流而过,有两棵千年古樟。门前全国七十二福地之一的云山(排行六十九)抬头可望;屋后三十六峰之龙脉逶迤而至。这里可谓是一块难得的的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那树

香樟树2012年,香樟树被定为湖南省邵阳市的"市树",市境内树木种类繁多,能将樟树定为地方标志性的佳木,足见其"影响力"。一时间,城步苗族自治县西岩镇陈石村高边山的两棵古樟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眼球。

高边山的古樟已载入了原

《陈家村志》:"高边(四组)古樟,贵在刚劲,巍然屹立,冠盖如云。神态轩昂,英气逼人。院子里前后各一棵。二树相距约50米,如同二位将军护院,一身正气,无愧于心"。2020年3月,县人民政府将两棵古樟评定为“国家三级古树”保护,并挂上“湖南省古树名木保护牌”。按我们乡里人的话来讲则是挂上了"护身符"。高边山古樟离西(岩)威(溪)公路约200米,其树冠能在周围几华里之处可见。游客近前观之,笔直的大树高耸入云,翠绿茂密的树叶遮天蔽日。尽管是炎热天气,只要山风吹拂,树下都是凉爽的娑娑声。院后那棵古樟,形态独具一格,有人将其称作“双胞胎”,也有人视它为“夫妻树”。距树蔸一米多高分出了一个大大的"丫",但是树干亲密,同享树根之水分,满树生出”连理枝",它分枝遒劲,傲立于院后一隅,秀于后龙山近处,其树周围有翠竹陪伴。院宅旁边的这棵古樟,茎干硬壮,华盖高擎,着装与众不同,既披“大衣"(粗皮),又穿"汗衫"(细皮),树茎被许多藤蔓任意缠着往上爬。它昂首挺立几百载,依旧春风笑人。寒来暑往,迎送雨夕霜晨,闲观日月星辰,瞟睹四时流云。挺立于路旁,喜看车辆运行,见证高边山的历史变迁。遇此情愫,令过路者立足,注目行礼。人有灵性树有品。

高边山古樟,自强不息,天地垂青。其树尽管经历过无数次冰雪来袭被压断了一些枝叶,可就在来年的春后吐出了新芽,长出了嫩枝条,弥补了"缺陷",自我"整容"。足见其品德高尚。当今,苗家生态文明,高边山古樟则成了一群群白鹭的“宿舍楼"。成群结队的白鹭在下温冲田垅里嬉戏觅食,翩翩起舞,年幼的小白鹭们不时交头接耳。白鹭就选择了这两棵古樟为其遮风挡雨,将窝筑在树枝上,并“生儿育女",停歇栖息成为白鹭的常态化。啊!古木长在福地,秀于高边山,高边山是福地,有秀木于此。

吾家住在高边山,吾心足矣!因为人间天堂高边山,一个梦想与现实交汇,天地与人和谐相聚,自然与生灵共润的乐土!

               那路


2000年春,为了出行方便,高边山村民将硬化入户村道提到议事日程,最后决定由2位村民小组组长牵头,并推荐2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组成一个修路领导小组,我是领导成员之一。主要负责筹集资金的管理,换句话来说就是组里的出纳员。高边山这次修路由于宣传发动思想工作做得深入人心,全体村民捐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原则上要求是农村户口的每人100元以上,外出国家工作人员每人500元以上。众人二话没话,不约而同将"修路钱"送到我手里,签字(名)登记。

人心齐,泰山移。半月后的一个雨天,高边山几位修路理事坐拢来屈指一算,修路资金还差得多,怎么办呢?其中有人提议:让每家已经嫁出去的姑娘子也来助一臂之力嘛!路修好了,她们回娘家也感到脸上有光!大家认可这个"提案"后,于是,家家户户立马行动,纷纷给各自的姑娘子打电话:"娘屋里正在修水泥路,钱还紧缺,捐多捐少重在参与!"接到电话后,出嫁的姑娘们也都慷慨解囊。

一时间,因为修路筹资办法多,钱的"缺口"则少了。"风格极高乐捐款,大爱无边喜筑路。"这是高边山修路,立在进村路口的"功德碑"上刻着的一副对联。从石碑上明显可见,在原陈家坳村土生土长曾任过邵阳市委副书记肖尊国鼎力相助。他既引来外资,又自己还掏腰包捐款。足见老书记离休之后依然热爱家乡、热爱公益,其为人楷模,功德无量!修高边山道路硬化工程承包者肖坤林,是高边山的一位女婿。他督促工人们加快速度修路,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提前完成修路项目,深受娘家人的好评!

当时的陈家村支两委领导方绘下“组组通硬化路“的美好蓝图,让高边山村民朝着小康大道上快步迈进!

                 那灯

太阳能灯高边山村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奔向小康的路上,更是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自筹劳力集资修路、在后山选址修建自来水池、农网改造、路灯安装、脱贫攻坚,热火朝天,前途一片光明。见到此景,我情不自禁,脱口哼起:”星星点灯,照亮了我的家门……"可谓是新时期的一个"世外桃源",令人羡慕不已。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是在高边山土生土长的。每次回家见到村道上的高杆明亮耀眼的路灯,不禁想起过去的往事。

据长辈讲,解放前,晚上点灯(光)照明,是用大山里的松膏(松树油),点枞膏,烟雾浓浓的,熏得屋内四周乌漆麻黑。村里流行一句打油诗:"点枞膏,住黑屋!"在解放后的20多年里,从我记事之起的印象是点洋(煤)油,开始人们称"洋油"(也许不是国产的),后来才叫煤油。我在读小学与初中时,老师布置的所有家庭作业都是在那昏暗的煤油灯下完成的。点煤油灯,只要风一吹,火苗则乱窜,照得人的影子也随之拉长了,若是沾了水,灯上则爆得"嗞嗞"地响,胆子小的掩耳退开,有时还要隔三差五的更换灯芯。

那时的煤油也不是有钱就能买得到的,是要由生产队里统一分配,凭煤油票到当地的供销合作社去购买。有段时期人们去供销合作社购买东西时,还要求购买者背出一条“毛泽东主席的语录",才能如愿购得到,不然要"重新来"!到了七十年代末,城步县境内先后建成了沉江渡、宋溪江、太阳升、资源、神门口等发电站。我们陈家大队安装了一个变压器,并统一组织劳动力上山剁杆条长的杉树,用来做电杆树,架电线到各个生产队然后布线入户。一个生产队只安装了一个电表,每户用的灯泡限在20w(瓦)内,按灯泡的个数交纳电费。刚点上电灯,大伙笑哈哈的,很讲“灯事"规矩,没有一个去"耍小聪明"的。到了月底拿着"角票"去管电员那里数线交电费,付款的心态同样是乐滋滋。大概过了三、四个年头,就发展到了家家户户安装有电表了,整个山寨提高了"亮度"。

时过境迁,20年后的那些木电杆树则被坚硬的水泥电杆取而代之。村子里的变压器由一个增加到了四个之多,变压器的"驻地"亦经过三迁。民族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七年前,村子里又进行了电网改造,统一安装了智能电表到各户。灯光的“亮度"又得到了提升。四年前,扶贫小组进驻陈石村,给高边山门口的小路争取到了太阳能路灯。从此,从大马路进家门的路上更亮堂了,父老乡亲的幸福指数再一次得到提高。温馨的笑容荡漾在全家老小的脸上。

每次回到家乡,傍晚时分,华灯初上,地处西(岩)威(溪)公路旁边的高边山是一片光亮,照得那么美丽,照得所有人心里亮

阅读 5199 13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冷面书生

建设美丽家园,还得群策群力,热爱公益活动,各自奉献爱心,保护自然生态,人人都得从我做起。文章朴实无华,却喻意深厚。高边山的人培育了百年古樟,可谓是百年树木十年树人之楷模!向高边山的淳朴民风致敬!

103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资深的民间作家美评!
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所以,我才提笔写出此拙文!

2021/3/18 20:20:16

飞黄腾达

文章写出水平,还原历史值得点赞。

133年前

作者回复:

学无止境,敢长补短。兄长可敬,才华出众!

2021/3/18 17:24:23

先进文化

作者热爱家乡,文章的字里行间无不忘满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文风朴实,读来亲切!

163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