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古镇“醉色”是现代版《浑沌之死》
湖南武冈 林日新
近段时间,在四川成都邛崃市大同乡,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吊脚楼外墙不再“清一色”,而是被涂上了红、黄、粉、褐等多种颜色。相关图片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让人诧异。不少网友和游客提出疑问:“这些吊脚楼承载了太多大同乡人的乡愁。在这些古建筑的外墙上涂抹各种色彩,究竟是提升古镇的品质,还是在破坏古镇的原生态?”(9月22日《光明日报》)
“最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四川成都邛崃市大同乡的吊脚楼风景正在于它的百年悠悠岁月的流逝,百载风雨雪霜的打磨,漫长民族文化的沉积,才凝结成这厚重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才给大同乡赢得各种美誉:“2011年,成都市政府授予大同乡‘成都历史文化名镇’;2014年,成都市建委授予大同乡‘成都市级特色镇’;2014年,全面通过了国家林业局对大同乡的生态示范镇的验收。”不难想像,大同乡一旦失去了“古香古色”,那么还能承载得起“成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还是那个享有“成都市级特色镇”的大同乡么?
在此,笔者不由得联想到古代寓言《浑沌之死》:“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本来,倏与忽是为了感激浑沌,才给他凿窍,结果令其致死——想不到好事变成了坏事,这实在是让人意想不到的。如今,大同乡的打造出的“醉色”古镇之举,这不正是古代寓言《浑沌之死》的再版么?
据大同乡党委书记朱锦介绍:“吊脚楼在经历了数百年风霜后,一些地方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为了使古镇重现原有的风貌特征,从2012年开始,政府陆续投入1300余万元对吊脚楼和青石板街道进行全面的保护性维修,于2014年1月正式重新开街迎客。”既然维护的目的是“为了使古镇重现原有的风貌特征”,试问,给吊脚楼涂抹多种颜色:打造出的“醉色”古镇的风采。结果把古香古色的大同乡打扮成“大花脸”,这让人眼花缭乱的“童话色彩”引起不少原居民的反感,这不是与政府耗费巨资维护古镇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总之,维护古镇,保护乡愁,这不仅是一桩技术活,更是一桩艺术活,拍脑袋、想当然办不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考证,多方论证,而且要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保护古镇的原汁原味的风采上下功夫,当然,若能在本土现有的资源上扬长避短,去伪存真,让民族特色发扬光大,这才是锦上添花之举,也才能得到游客的认可,吸引更多的游客,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的经济,造福于民。(部分章节刊登在《燕赵晚报》2015、9、23)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