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尘:安抚没有安全感的青春
2009/08/10 00:21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北京青年报 朱玲
70后回忆青春 《两天》引起青年读者共鸣———
本报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怀着梦想进入都市,越来越多的人迷失。今年初,“70后”作者罗尘的长篇小说《两天》,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以献给所有“爱城市、恨城市;爱故乡、恨故乡”的人们。
这部“集体记忆回忆录”,写出了“都市流浪者”的青春生态,也写出了“身在乡村时向往城市,跻身城市后却发现无路可退”的“疼痛”。社会给了罗尘反响,罗尘也给予社会一声诘问:“谁来安抚这些没有安全感的青春?”
■进入都市
被“命运选择”开始写字
1998年,罗尘因故中断了他本就不太在乎的影视中专的学业。这位辍学后的19岁少年,决定走出出生地——湖南山区的某军工厂,去省城长沙寻找机会。
那一年,湖南卫视举行了一次少见的“完全忽视学历的对外公开招聘”,罗尘入选了。他的朋友告诉记者,这个结果,源于罗尘的灵气。在湖南卫视的日子,罗尘隐隐觉得:“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的。”除去影视圈的“喧闹和浮华”,另一个原因——“长沙太小”。
2000年,罗尘去了一趟北京。“本来是来旅游的,结果被北京给镇住了,也就留下了。”那时候的他,依然是懵懂的。现在回忆当初的感觉,罗尘用了“复杂、混乱”的字眼。“那时候,长沙对我栽培有加的老师都说,我去北京去得对,因为那里是大都市。”
来北京半年后,漂泊在都市的他,走过了一段没有结果但刻骨铭心的爱情,罗尘突然觉得自己“被写作选择了”,“得写点什么”。“人总觉得自己是在选择,其实许多时候是被选择的。我对那段爱情的反思,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个体的意义。上天选择你做个厨子,你做起菜来会觉得起劲。”罗尘就成了这么一个被命运选择的“烹调小说”的厨子。
■文学被边缘化是有理由的
《两天》不是罗尘的第一部小说。2001年开始小说创作的他,2002年至2003年写作完成处女作长篇小说《北京桂花陈》,于2006年2月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此后,罗尘出版了长篇小说《我的长生天》,开始对七十年代生人的青春期进行文学梳理。2009年,他又出版了长篇小说《两天》,描述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群生长在中国南方的少年群像。这群走过童年、少年的青年人,带着各自心灵的烙痕,来到了都市。
“越来越多的朋友进入大城市。但我真的很难看出,他们对生活有多大信心。没有归属感,缺乏安全感。他们乏力,成天在不满和焦虑之中,世界逐渐倾斜甚至崩塌。”这就是罗尘《两天》中描状的人生:“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人人平等。”但罗尘说:“生与死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我不忍心看他们一直这么活着。有人拉他们一把,哪怕捅他们一刀,这些家伙才会开始想一些东西。我挺乐意做这样一个人。”罗尘的小说甚至存在,都给了别人刺激。现在,他把北京城里的房子出租了,一年大多数时间在良乡租了一个院子,种菜,因为“看一朵花的绽放叫人安心”。
■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
直至现在,影视还是罗尘谋生的手段,“一年拍个三五月的,就够一年饭钱了”。他已有十年影视经验。“影视方面,来钱比较容易,比较容易谋生——只要你善于制造‘影视垃圾’。”三年前,罗尘一度认为自己是“影视制造高手”,直到看到“央视一帮人做纪录片”。
“他们一帮人,用那样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个可能市场上不可能胜算的没有收视率的片子。但他们做出来的东西,让我觉得影视是有意义的,让我找到做影视的信心。”而此前罗尘的“影视生涯”,“一个月可以做好多个栏目”,但“毫无思考”。
言及此,罗尘称,“现在难怪文学被边缘化。许多东西都是一些人坐在家里,不顾别人怎么活,瞎掰出来的。好多小说很假,所谓的文字,仅供人们识字,没有温度,没有力量。做精神产品,是一定要让人思考的。”他说,《两天》意外的反响,印证了他对写字的看法。“我只不过是写了真实的东西而已。”
书名:《我的长生天》 <br/><br/> 该书为石康、佟大为、老狼、孙睿联袂推荐,石康认为这是“一本边读边动感情的书”,著名出版人丹飞认为它是“中国最野的文字”。它的辛辣、野性、直面内心,扑面而来,逼视每一个人,让人从这样的文字里重温属于青春的血与热。<br/><br/> <br/><br/>
《两天》<br/> 小说分三段分别讲述了主人公何为在三个完全不同的环境所走过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个时间段的何为彼此呼应,相互关联,强烈暗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转变源自其所受经历的影响,也着重强调了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作用和意义。<br/> <br/>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四季青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