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杜甫诗揭秘大唐为何衰落

杜甫诗揭秘大唐为何衰落

冷面书生 2020-03-22 09:07

杜甫诗揭秘大唐为何衰落 文/六不和尚

上元二年,即公元761年,50岁的杜甫已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生活了两年。虽然远离朝堂,漂泊江湖,但是杜甫仍然心忧天下,牵挂着皇帝与百姓。安史之乱叛军的首领安禄山早已被杀,叛军败象已露,但他们仍然占据着一些重要城镇。洛阳才于数月前得到收复。

此时,杜甫忧心忡忡,这年秋天,漫步在成都城内的橘柚园,看到橘树凋残衰病,写下《病橘》诗,表达对民生凋敝的哀叹和国事凋零的反思。这首诗,以赋为主,风格刚健,深得汉魏古诗之神,对了解杜甫风格很有帮助。全诗如下:

病橘

群橘少生意,虽多亦奚为。

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

剖之尽蠹虫,采掇爽其宜。

纷然不适口,岂只存其皮。

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

玄冬霜雪积,况乃回风吹。

尝闻蓬莱殿,罗列潇湘姿。

此物岁不稔,玉食失光辉。

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

汝病是天意,吾敢罪有司?

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支。

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

01:儒者仁心,病橘寄托杜甫的家国忧患

这首诗分为两段,第一段叙述病橘堪怜,第二段借橘感慨时事。上文已提及,这首诗以赋为主,那么何为赋呢?南北朝钟嵘认为:“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即铺排描述事物,在描述中寄托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从第一段可看出赋的妙用。

杜甫在橘柚园中看到,虽然有很多橘树,但生长情况却不好,所结的果实既小又涩,很难下咽。剖开橘子,发现橘子里面长满了小虫子,内瓤已经腐败不堪。所以杜甫感叹道:这样的橘子采摘下来又有什么用呢?橘子树叶枯半死,经过风雪侵袭,已经破败不堪,很难恢复以前的生气了。

这段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

首先,诗题为“病橘”,其病为关键点,所以诗开头就擒题写其“病”。并且围绕“少生意”展开叙述。其病主要有三点,果实小且涩,枝叶枯萎半死,风雪侵袭之下更显得可怜。

其二,作者在叙述中对病橘饱含同情。“惜哉”属于直言,“未忍别故枝”则用拟人手法,写橘树枝叶不舍得离开树干的可怜样;而“况乃”一句则写出病橘所处环境的凄凉,衬托出橘树的生长环境之恶劣。

其三,作者在“赋”中则暗藏象征意义。如此病橘不就像风雨飘摇的大唐江山么?大唐为何走向没落呢?其一或许在内是如李林甫、杨国忠等国之“蠹虫”掏空了国家的精气神;在外则是安禄山发起的叛乱让国家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在内外夹击之下,这一棵高大的橘树怎能不凋残枯萎呢?

第四,其实诗中也能看到作者的自比。杜甫此时已经年过五十,漂泊在西南边陲,虽然他胸怀大志,但是年老力衰,人微言轻,虽然一直心系朝堂和百姓,但是还是被皇帝弃之不用,其内心也是相当苦涩和压抑的。如此来看,这棵病橘其实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

02:大唐为何衰落?杜甫以诗表达深刻的反思

在第一段,杜甫对病橘做了深情且怜惜的刻画。但是作者并未在此停笔,而是在第二段借橘来感慨时事,其中有三层含义。

第一, 作者由眼前的病橘想到了昔日大唐盛世的辉煌。“开元盛世”一直是杜甫心中永远怀念的盛况。在杜甫晚年他还念念不忘开元之盛,他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那是怎样一个自信、开阔,强大的王朝啊!因此,在这首诗第二段,杜甫立即想到开元盛世。他写道“尝闻蓬莱殿,罗列潇湘姿”。

这是有所本的。据《太真外传》记载:开元末年,江陵府进贡了数十棵乳柑橘树,唐明皇在蓬莱宫左右悉心种植,在天宝十年终于结了果实。当时唐玄宗大喜,就摘下果实颁赐近臣,成为一时乐事。皇帝如此亲民爱物,难怪杜甫以此事来表现昔日盛世的辉煌。

第二、诗中含有作者对皇帝的不满和规劝。如今国家危亡,民生凋敝,安史之乱的叛军还在唐朝北方肆虐,昔日的辉煌盛世可能再也不能重现了,就连橘树都开始枯萎凋零。经历过辉煌盛世的杜甫,见此情景怎能不伤心?因此,他想象皇帝此时一定饮食不安,食不甘味吧?

但是,应该看到,杜甫是由于唐肃宗的疏远和贬谪才对官场失去了兴趣,转而流落江湖,漂泊在四川。因此,相比唐玄宗的英明神武,杜甫对其儿子唐肃宗李亨内心是有所不满的。因此,“当君减膳时”,毋宁说是对皇帝的规劝。并且他说橘树之病乃是天意,不能归罪于有司官员。其实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言外之意仍然是讽刺和不满。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其实明白自己诗的力量和内涵,后来他在送别去长安的朋友时,谆谆告诫他“将诗莫浪传”,即杜甫的诗多伤时刺世之句,故而告诫朋友不要在长安传颂他的诗,以免被小人嫉恨。

第三、唐朝为何在天宝年间迅速衰败下去了呢?杜甫对此也做了深刻的思考。其原因是,一代雄主唐玄宗以为国事已毕,开始骄傲自满宠信奸佞,特别是他为讨好爱妃杨玉环而奴民如役,使得民生凋敝,国力空虚,才会给安史叛军以可乘之机。

《唐国史补》曾记述,杨贵妃生于蜀地,特别喜欢吃荔枝,而南海之地所产的荔枝滋味更胜蜀地所产。因此,唐玄宗不惜花费巨大人力物力,用快马从海南运送荔枝。如此耗费民力,荒废国政,大唐怎能不衰败?

因此,杜甫在诗的末尾特意拈出此事,来为新皇帝做箴戒。当初为了进献新鲜荔枝,一路数百匹马都死于山谷之中,此事至今仍留存在很多人的记忆之中。而杜甫写此事,是为了规劝当政者要爱惜民力,不可恣意妄为,损伤国本。

据《旧唐书》记载,唐肃宗李亨在位仅仅七年,他是在乱世中登基的皇帝,在位期间忙于平定安史之乱,也尝试解决了前代遗留下来的政治经济等弊端。但是他依然宠信宦官,对后宫也疏于管理,致使宦官专权,后宫奢靡,为以后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杜甫此诗,虽然是怀念前朝之事,其实也暗含对眼下时事的隐忧。所以“到今耆旧悲”,也有杜牧“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之意。这也是这首诗的立意所在。

因此,这首诗虽然在杜甫全集中并不突出,却一样能反映出杜甫忧国忧民,关心国政的风格,全诗跌宕起伏,层层推进,也是其“沉郁顿挫”风格的最好体现。

这首诗以小见大,命意深曲,风格也刚健硬朗,慷慨悲凉,值得细细品赏。

阅读 7877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