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养老机制的缺失与农民暮年的人生悲剧

养老机制的缺失与农民暮年的人生悲剧

冷面书生 2020-08-18 14:43 6
言宋点评:一部分农村老农的命运,堪忧!

从老年农民病死、烧死在玉米地里看待体制的缺陷

近几年来,到了夏末秋初,都会听到一些传闻:某某八十岁,死在了包谷地里,又有某某八十二岁摔倒在包谷地里死了,某某八十多岁烧包谷梗时,跌倒在火堆里被烧死了。除了几声唏嘘、几声叹息,还有什么话可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中国古代第一个高官李绅怜悯农民的苦而作此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少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中国第一个基层县令郑板桥同情底层人民的疾苦而作此诗。

但是,尽管历朝历代都有官吏同情怜悯农民的艰辛苦难,可又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呢?

作为农民虽然一年四季都在受苦受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最苦的日子还是夏秋季节,因为此时除了是紧张的收割季节外,还是炎热的季节,折磨肉体的季节。

所以说:夏季所谓的浪漫却无论如何掩不住无语的沉重和厚厚的寂寞。滚烫的烈日下,农民亮亮的汗珠从黑黑的脊背滑下。不要带着同情的口气去追问他们是否有煎熬的感觉,那是普通人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他们的命运。

农民苦,农民累那是上帝赋予于他们的职责,就如牛马一样,出力而只吃草,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八十岁了,那是风烛残年的光景了。那些享受着丰富养老金的主人们到了暮年也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可农民的黄昏能见到好的夕阳吗?只是凄风苦雨送他们最后一程。

近些年来,也有很多农民代表提议:农民交了几十年公粮,也为国家做过不菲的贡献,应该享受退休养老问题。但都被那些公知们否认,公知们的法律依据是:农民有土地,非农戸口没有土地。

土地,土地!是的,唯有土地是地球上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唯一来源。所以有“官出于民,民出于土“的俗话。土地是根本,只要有土地就幸福,只要有土地,财富就会源源不竭。殊不知,土地的耕种是要付出何等样的体力?

所以,农民的年龄不管多大,你就只有靠土地来养活。故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民永远没有退休的年龄界定。就出现了八十岁以上的农民老人还要口朝黄土背朝天的去向土地讨吃。

前些天,一位朋友的亲戚七十六岁,用独轮车推包谷,因天气炎热,挥汗如雨,发生中暑,摔倒在公路坡上,遍体鳞伤,现在用了三万多,说是外伤,农合只能报销百分之四十,治病的钱是到处借的,今后又要去向土地要来还债。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擦干了血迹、泪痕还得继续去承载生活的重负!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公职退休人员退休金年年上涨,国家把他们当宝,而把农民视做路边的草。高层那么多知囊,什么改革的办法都想得出来,而偏偏就是农民的养老问题依旧沿革旧制,丝毫都没有改变。

在广大农村,一个农民无论年龄多大,除非是瘫倒在病榻上,不然都要下地去劳动。年龄大了的老人,生命是何等的脆弱。疾病、意外时时刻刻在等待和威协他们的生命。即便当时没有丧命,也因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而在家痛苦的等死。一位七十八岁的老人,因烧畲坎,被烧伤体表百分之八十,因需几十万医疗费而放弃治疗,活活痛死在家中。

高龄农民也知道在夏秋季高温下劳动会有很大的风险,难道是他们傻得要去劳累吗?难道是他们不想坐在家里享清福吗?难道他们不想去寻觅一方阴凉消暑解热吗?难道不愿意在空调房中翘起二郎脚谈天说地?不!这一切都是他们的命运注定的,无论在何种时代,就是这些劳动者没有养老的保障。他们的养老口头禅是: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不过这话说的是在封建时代,那时,根本没有建立政府养老机制。

现在,老年农民,如果儿女也不富裕,那他们的生命不息,劳累不止,尽管他们的结局怎么悲惨,从没有引起官府的注意,更谈不上重视。二零一九年夏末,我们那里有一位八十四岁的老农死在包谷地里四天才被人发现,尸体已经高度腐烂。仅有的一个儿子接到亲戚的通知,才从广东回家,筒单的将父亲安葬了。

所谓的“天眼“能监测到一辆车犯规,给开出罚单,而却监测不出一个农民推着独轮车跌倒在车路上不能动弹?

曾几何时,也有伟人把农民视做衣食父母,也有伟人宣布了农民已经当家做主,但是,东风过后,又是西风落叶,呈现出一遍萧肃凄冷。

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富裕了,必须还要民强,期待政府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政策方面出台相关农民养老问题的法规,对农村那些老弱病残群体给予妥善养老,使老年农民能过上幸福的晚年!



阅读 6932
分享到:
评论列表

路人_28022

深度好文,希望居庙堂之高的政府,应解民间疾苦才是。

14年前

银狐,王根

冷面书生老师是民国时期的鲁迅,一心忧民,这篇文章写出了农民的心声,呼吁有关部门重视生活在底层的农民,但是农民是不可能有自己理想的生活,不管农民七十岁也好,八九十岁也罢,都要下地劳动,否则就连饭都没有吃,最苦的是农民,最累的是农民,最没有待遇的还是农民,

4年前

冷面书生

笔误,对不起,是郑板桥卸任时写在衙门壁上的诗。一时忽视,谢谢老师指出。

4年前

言宋

最后一句,最好删掉。标题改了下,或许更好。

4年前

言宋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少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一看,就不应是陶渊明的风格,陶诗应古朴些,不似此诗轻快。查了下是板桥之作。

4年前

言宋

一部分农村老农的命运,堪忧!

4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