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旧时武冈的几种能工巧匠

旧时武冈的几种能工巧匠

先进文化 2021-11-15 17:26 1
言宋点评:杨老师有心了,再现了往日便民的手工艺人的生活。

三百五十六行,行行出状元。在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些能够挣大钱的人,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旧时苗乡几个比较热门的职业。

一、炉疤匠

“一炉二阉三打铁!”,这是对上个世纪初、中(时)期湘桂边界苗乡里“吃得香”的前3项职业排列。显而易见炉疤匠名列前茅。炉疤匠,其实就是对补锅师傅的俗称。

“嘿——嘿嘿!补锅啦!饭锅、菜锅、大黄锅、猪潲鼎(罐),有烂锅破鼎的就快些(马上)拿来补呦……”这是炉疤匠进村子里后扯着嗓子,拉着长声“宣传发动”。其时,院子里的大大小小的黄狗白犬亦跟追炉疤匠狂叫,尽管狗的主人打着手势,挤眉弄眼的“制止”,但无济于事,照样呲牙咧嘴。也许是嫉妒”炉疤匠"挣多钱吧!

炉疤匠经过一阵呼喊,拉来了生意,接下来就在院子里的“核心”之处选择作业场地,摆开了“阵式”:启开炉子,扯拉风箱,生起熊熊的炭火进入了补锅的“高潮”。此时,老汉与大娘手里提着破锅烂鼎从四面八方赶来,孩子们则在一旁看"把戏"。

炉疤匠的功夫,糙中有细,细中有粗,只见那娴熟的双手在烂锅底上不停地“无缝对接”。

“炉疤匠无(办)法,只得用泥巴擦!”。炉疤匠在补锅时对那细小的隙缝是难以补起的,于是则拿稠粘的黄稀泥反复擦拭,最终补得“天衣无缝”。用时且滴水不漏,这是炉疤匠的一绝手艺。每次炉疤匠进村寨,钱就会挣个盆满钵满。

湖南花鼓戏剧《补锅》之中的主人公李小聪因补锅,与心仪而又漂亮的同学女友兰英联手“教育那岳母(妈妈)娘,改造那旧思想……”的故事情节,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补锅行业现已消逝,但是对我记忆犹新!

二、打铁匠

“台上是人,台下是人,锣鼓一响,人看人(看人戏);铁锤是铁,铁墩是铁,炉火一烧,铁打铁(打铁匠)!”这是人们对曾经民间作坊的打铁匠生动形象的描述。亦是因为此句生动有趣而形象致极的话,所以让我时常回忆起过去的打铁匠。

“王大汉,发狠心,打把锄头七、八斤,去挖土来又造林……”我在儿时的读书期间,父母亲一旦发现我在偷懒。于是,就拿王大汉这个典型人物来教育我:“以后一定要奋发图强,刻苦学习!”从此,我打内心对铁匠铺里的师傅产生了敬意。

那时,在集体化时期,我们西岩区花桥人民公社创办企业有“联合加工厂”,其中有打铁行业。铁匠铺里由肖代云师傅带着几个徒弟每天重复着生火开炉、拉扯风箱、选铁取材、打铁安钢……我有好几回去花桥赶集时近距离观摩过打铁工艺(序)。

 我好奇地走进铁匠铺,发现铺子里面,有一间较大的杂房,堆满了打铁用的原材料与各种工具,以及打好了的铁器成品。其品种虽然多,但是我能叫得出“名字”。其实也就是农村常用的锄头、耙头、弯把刀、破篾刀、菜刀、铲子等等。

铁匠铺里的一般分工是师傅一手拿着小锤,一手拿着铁铗,徒弟则双手抡起大锤与师傅黙契趁着烧得红红的热铁,使出全身力气,不停地上上下下“叮叮咚咚”打起来,师傅在加工的铁器不停的翻转。其时,师傅的传授声、徒弟的应答声、傍边人的说笑声。犹如一场交响曲,此起彼伏。

 记得那刚刚出炉的热铁,被一锤一锤的猛击下去,火花四溅,似天女散花,金光闪闪。吓得我连退几步,生怕身上的衣服被打上“烙印”。到时回家不好向长辈交差。不过有惊无险,见那些火花,只要是一落地,就立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好钢安在刀刃上”。我看到肖师傅在通红铁器炉火纯青的口子上,给予安钢。安钢这道工序至关重要,既要使工具坚硬,又要锋利。最后一关就是“沾水”打磨。肖师傅娴熟地将已打好的铁器东西抛进那蓄有水的桶里进行“沾水”,待物件冷却之后,再放到铁纱轮或磨石上精心打磨。

改革开放之后,公社的联合加工厂被迫“散伙”,肖师傅带着儿子重操旧业,则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个铁匠铺,几十年来,极大的方便了城步与武冈边界的乡里乡亲。

“打铁还需自身硬”,没有一定的体质者是干不了打铁这行的,再者还要"吃得苦,霸得蛮!"。既要身体力行,又要持之以恒。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一系列道理,我是从打铁匠那里学来的!

三、零细客

上个世纪的改革开放之前,湘桂边界地区还有一种令人羡慕的职业——“零细客”。

零细客们风里来雨里去,肩上挑着一幅专业定制的担子,走村串户地一边口里吆喝着,一边手里摇着拨浪鼓,招睐生意。春风得意之时,还哼着阳花小调,十分开心。

零细客其实就是一些做“小生意”的人。其担子里主要摆放着一些乡里人日常生活中的小用品。譬如:针线、抵手、钻子、火柴、糖果之类物品。深受大家欢迎。

 "嘘——嘘嘘——!","有烂铜废铁么?有鹅毛鸭毛………鸡菌子皮皮(鸡内金)么?兑针兑糖兑麻蝈叫叫!"。那时只要听到这样的口哨声和如此的呼喊声,村寨里的男女老少就自然而然知道是”零细客来了!"。于是,众人不约而同地从屋里拱出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拢来挑选零细客担子里心中欲购的物品。其时,忙得零细客不亦乐乎。

零细客为了家庭生计爬山涉水、不辞辛苦那种“老黄牛"精神在我脑海里根深蒂固。而零细客曾经发生过的风流韵事也仍然在民间街坊流传着。    

我能讲述《以帽谋色》的故事:相传过去一些当了大官的、发了大财的人,说是都与家中的坟山屋场之风水有着密切联系。一位做了县令的人请来有名气的地理先生查自家的祖坟,先生手持罗盘四处测试,反复踏查。又掐指一算,风水只有"一般化",是出不了县官的。要说附近的坟山好,还要算石板桥边那座(塚)无“后人“扫墓之坟的风水为最好。       

原来是一位少妇在炎热的夏天带着二岁多的儿子回娘家在返程路上,因崽崽睡觉了,被她斜抱起的宝宝头上戴着的帽子不慎掉落在路上。但少妇全然未知。却被后面相距一华里的零细客捡到了。当少妇察觉儿子失帽转来寻找时,只见在零细客手中捏着,就说尽好话向零细客讨回,可是零细客被少妇那美妙的姿色弄得心猿意马。于是徒生非分之想,提出“用帽换色”,而少妇既怕失帽受家人的指责,又见零细客一表人才,居 然春心荡漾。此时,零细客“试之以蹄”,少妇顺势倾斜,任其宽衣解带,就地“云雨”。男欢女乐不久,零细客满头大汗,脸色苍白,继而气若游丝,脚手几蹬,撒手人寰。少妇见状,惊恐万分,旋转离开。后来被蚂蚁搬泥将零细客原地“入土为安”。

零细客之死,因为在高温天气下长途挑担步行而“行乐”,冲破了“血脉”,便做了一个风流鬼!

6377163383630759042079604.jpg

四、剃头匠

剃头匠,是湘桂边界苗寨里最古老的职业,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里的乡村,剃头匠很吃得香。一个公社只有一至二个剃头匠。我小时候的头发都是花桥梓(花桥公社驻地)的林治梵师傅理的。他每次背着工具来到我陈家坳大队高边生产队里来剪头,我就成了其“对象”,他每理一个发,也就毛把钱。说起来理发,小孩子如临大敌相当可怕,理一次发好比杀猪似的嚎叫。几乎要大人连哄带骗,林师傅才能将“头上功夫”完成。

那时期,每逢年关将至,是剃头匠生意最红火的时候,林师傅背着一个红漆小木箱,里面装有一套理发工具,走村串户主动登门寻找客源。其时,人们都想将脑壳“除旧布新”,给自己树个“光辉形象”。

当时,林师傅的理发工具很简单的,一把手工理发推剪,一把剃头刀和长柄牛角梳子,还有一条黑色的围裙,另备有香皂,毛刷,采耳等工具。一般是在一个寨子里的“核心处”摆开架势作为“主战场”进行理发。我印象中,每当剃头剪子夹头发时,林师傅则会迅速按“暂停键”,在推剪上的关键处,点上几滴煤油,比试之后,又使推剪“活络”如初了。如果是剃头刀不快了,他会在一条帆布一样的长条布上,麻力地将刀上下来回磨擦几下,刀刃会立马锋利无比,刮起那连边胡子来嚓嚓响。

林师傅手艺不凡,给老人理发三下五除二,给老人掏耳时(取耳朵屎),采、掏、转、吹一气呵成。被掏者竟成了一个“活神仙”,舒服至极!

我前前后后,在林师傅手里理了近百次发。既敬佩其手艺高超,又为其待人谦恭视为楷模。这位乡村剃头匠“理”出了人间真情。

6377163383662007816751715.jpg

五、蔑匠

团扇,属竹制品,其形状圆圆的。是湘西南地区常见的家庭生活用具。现在会打(编织)团扇的蔑匠师傅少之又少了。近日,结识了一位来自武冈(市)邓家铺镇瓜界村年过古稀的蔑匠师傅杜文坤。

杜师傅出生于1950年,属虎,但他编织的竹器用具从不马虎,在城步与武冈两地是一位出了名的蔑匠大师。

杜师傅在集体化时期间,他常背着蔑匠工具到邻近的城步县各个乡村搞过副业。编晒席、箩筐、做竹椅、打团扇……。凡是五花八门的竹蔑制作,样样多会,而且其手艺精湛。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竹制品也随之淡出。但是杜师傅编织的团扇至今仍然是"抢手货",犹为行时,因为团扇,对于每个家庭来说,还是十分实用的,春天晒菜、夏日晒鞋、秋天晒干红薯片、冬天晒阴米……。对于会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来说,总是有晒不完的东西。

几十年前的女人身边没有离开过团扇,除了用团扇凉晒物(食)品外,还用团扇团米去杂等等,用途特别的广泛。我曾经碰到一位好友,他要我猜一个谜,说是打一物的。谜面是:"一个物件要圆不扁,却隔(离)女人的大腿不远!"我开始猜了一阵,未解谜底,后来拓展思络,恍然大悟,原来是常见的团扇。其谜面虽然是简单二句,却亦生动形象。

那天,我经过杜师傅的住处,他正好在破蔑用来打团扇,他告诉我:打一个团扇,要花一天功夫,一个团扇只卖100元!无怪乎,女人们来他这样购买团扇还得需要提前预约。

俗话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见到杜师傅一边用手拿着竹篾刀娴熟地破着厚薄一致的蔑,一边与人聊天说地,我不禁由衷的伸出大拇指给其点赞,心里更是敬佩杜师傅的人品。因为他任劳任怨地照料瘫痪在床上的妻子好几年了,杜师傅用打团扇的精神与妻紧紧"抱团",不让儿女添负担。所以,我欣然提笔为杜师傅的手艺与美德作过记录,给人加深印象!

6377163383687007433208671.jpg

六、桶匠

桶匠,其实就是过去的圆木工。专门打制家庭之中的日常物(用)品,打(制作)提桶与黄桶及尿桶,打(制)脚盆和车盆等等。这类活计,都是桶匠师傅的“拿手好戏”。

那时,来湘桂边界走村串户上门的桶匠师傅,一般是外地人。有时在一个村落里做功夫一干则是十天半月的。被张家请了,李家接着喊(请)。令桶匠师傅满脸“洋洋得意”的样子喜形于色。差点高兴得半夜醒来点(数)票子(钱)。

“不是肥土不栽姜,不是好汉不出乡!”凡是出门做手艺的人,除了手艺功夫好,大多数还善于能说会道。桶匠师傅与主家(人)相处得尤为融洽。主人将师傅招待得像来自“外婆人家”的贵客。将洗手水、洗澡水一一打(端)到其身边,入桌就餐时,把饭舀(盛)到其手里,还不停地给其夹菜。

桶匠师傅在制作家具快要结束时,至关重要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上箍,箍有上中下之分,被人形象的称作为“头箍、腰箍、脚箍”。其时,桶匠师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把打(制)好物件箍得牢实,那箍,长年累月就不得脱离。

有个别的桶匠师傅在上箍时,叫女主人来帮忙相助一起箍,欲从对方身上占点便宜,若假戏真做,被师傅“箍”了,师傅的工钱也就会“掉”了一天。师傅兴奋之后,亦有犯嘀咕时,于是,心里挺不服气地将剩下的铁丝、圆钉塞进自己的工具箱子里……

时过境迁几十年,如今早已不见桶匠师傅的踪影。可是,他们曾经所加工而出物件,在乡村里仍然依稀可见,且历历在目。


阅读 6864 4
分享到:
评论列表

言宋

这类文章有认识价值。时代还不久远,记录下来,留与后人看。

73年前

作者回复:

唐教授给予高度评价,我由衷的感谢!

2021/11/15 20:29:02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