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拒绝当“马大哈”家长[2017年4月B刊]《湖南教育》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存在“马大哈”父母。(3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前几日,天津大悦城商场两名儿童坠亡事件,引发了网友对家长看护孩子以及问题归责的讨论。面对“马大哈”父母和频繁发生的儿童安全事故,有网友建议,将未成年人监护失职的行为“入刑”。对此,53.1%的受访者表示支持,要以此警戒“熊家长”;31.8%的受访者表示不支持。虽然“入刑”之说似乎惩戒过重,但家长至少犯有“监护失职”、“管教失察”的过错,对其问责还是必须的。2011年小悦悦事件中,媒体一边倒地批评十八个路人的冷漠,忽视了父母的监护之责,这可以说是媒体的偏见和失误。其实,父母在小悦悦事件中犯有重大的错误——让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独自到离家100米的地方去干啥?这段时间内父母在做什么?这是值得明察和追究的。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关心,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如今却存在许多“只生不养”或“只生不教”或“教而不会”的“马大哈”父母,这是一个非常悲怆的社会现实,不得不引起每个家长的反省和重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有一个关于教育的古老寓言:三对年轻夫妇,他们在同一天结婚,也在同一天向上帝祈祷:赐自己一个孩子吧!翌年,每一个家庭都生下了一个小宝宝。……二十年后,这三对夫妇又来到了教堂,再次向上帝祈祷:一个责怪上帝送孩子是惩罚他们,因他们的孩子是一个暴戾的人;另一对则向上帝求救,因他们的孩子是一个自私、贪婪,又一无所长的人;第三对则感谢上帝给他们送来了一个好孩子——热情,聪明,又有爱心,简直成了他们快乐的源泉……“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是父母“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家教“收获”,这就是家教的真谛。社会上不少父母只知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听话、聪明、能干、成才、成家,却从不反省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的是正面影响还负面作用?
为了提高家教质量,去年全国妇联与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协、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共同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并提出普遍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城市社区达到90%,农村社区(村)达到80%。这是一项利在当世,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各级地方政府、基层单位应当认真行动。每一个家长更要积极配合,充分学习和利用“家风家教、家规家训、家谱家祠”,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理想的家长。因为家庭是社会最小组织,家长是家庭的最大领导,家庭文化是社会文明传承之基,家长教育是社会稳定之根。家长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具有“决定性价值作用”和“预防性社会功能”。
总之,“马大哈”家长是不称职的,“熊孩子”并不是天生的,要想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自己的晚年能有幸福,请每个家长拒绝当“马大哈”家长。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林日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