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补丁服
武冈人网:杨进文(苗族)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人民正生活在苦日子里。那时,所有需要购买的东西全都按人口数量凭票供给,布匹也不例外,一个人的布票多少,不分男女老少,一律是定额的。
我曾听说过一个发生在县城里的真实笑话:某年年初的一个星期天,吃罢早饭,分管后勤的周某,充当"大好人",一手拿着皮尺量身高,一手装模作样的拿着纸与笔登记,一本正经地告诉周围里的人说:“今年不同了,布票多少是按人的高矮来定了,今天由我来办,弄得不明真相者信以为真。周某人还授意让量身高的人踮起脚,大家心里对其无比感激,个别人甚至想拖他到家里去吃中饭。不久,真相大白,假的,弄得众人啼笑皆非。
在那物质缺乏的时期,人们对穿戴没有什么讲究,反倒是对现有的衣服尤为爱惜。少年时,我亲身经历过长辈们在给我缝补衣服时所讲那些"金句"。
"身上链(缝补之意),做状元,身上补,进学府(指高等教育学校)!"那是刚懂事不久来到生母家,与比我小二岁的弟弟高兴得东蹦西跳,还爬上桂花树去捉纺织娘(蝉)。结果在下树时,弟弟一不小心将裤子上原有的补丁被树枝刮得"开了叉",我衣服上中间的一粒黑色的扣子掉在地上"打圈圈"。兄弟俩早已做好回家被如何挨教训的心里准备,反正要打要骂则随爹娘!回到家里,见到娘娘坐在堂屋门口的矮凳上择豆角,她一抬头便看见我们兄弟俩狼狈不堪的样子。但是我看不出她有丝毫怒气,反而关心地问:“摔伤了没有?玩耍时要小心!"说后立马放下手中的活计,转身来到房间寻针找线先给我钉好衣服上的扣子。接着又急急忙忙地”三针当二针"给弟弟开了花的补丁裤缝合"加固"。因忙于要做中餐,时间仓促,母亲给弟弟缝补的补丁针脚(每针的距离)比较长,看起来就象我当今写文章用的破折号———。至今还记得她老人家当时一边给我们缝补衣裤,一边哼着:“身上链,做状元,身上补,做知府!”那慈善的面容,那低声哼唱,让我今天感悟出了与当今实现”中国梦"十分吻合,更是遥相呼应。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七十年代养母在教育我要向“南京路上好八连学习”。不过,知道这首顺口溜的人许多,大人们便会当歌唱,而且唱得响亮、光荣、自豪。因为我养父是国家干部,家庭条件相对而言比较宽松,他们唯恐我“忘本变色”,大讲穿补丁衣服,是为国家节省布料的道理。经过养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也加入了穿补丁衣服的行列。八十年代里,我上山砍柴,下田打谷,劳动强度大,常穿着那条将军呢颜色的裤子干活,那膝盖上的补丁,补了又补。有时见母亲视力不好,妻子工作忙不停,于是,自己动手补丁扣补丁补过好几回。
“穿了补丁衣,长大有出息,穿了补丁裤,将来成大富!"这是我养母说给我两个孩子的话。孩子们都出生在八十年代,家里条件也逐渐变好了,按理可以不需要穿有补丁的衣服了。但是他俩从小就顽皮,放假在家时不是爬树、就是利用一些墈边坡度当作滑梯溜。儿子的膝盖与屁股上那布料怎能经受得起如此反复"磨练",由厚变薄再到"开眼现洞",许多新气未褪的裤子则”笑口常开"。于是,我母亲不得不找来与裤子布料相同颜色的新碎布用针线一圈一圈,密密麻麻将整个补丁圈满。相反,看起来还比较大方美观。担心孙子们不愿穿那补丁裤,她就说一些"有出息,成大富"之类的话"哄"着他们穿在身上。不过,孩子们也心知肚明,烂裤子是自己淘气的杰作,还想说什么话亦是多余的,十分尴尬的穿在身上。
穿补丁衣服,在我们这一代人眼里,就在那缝补当中,缝补出了几份节俭,缝补出了一份传统美德。那时穿过补丁服的人。“补"出了众多的“强丁”、“国丁”!
如今,人们早已告别了那些补丁衣服,也告别了贫穷,过上了幸福美满意的日子。但是补丁服会一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勤俭节约的情操是永远不能忘记的!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先进文化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