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土地上绽放出瑰丽的文学之花 ——武冈教师作家林日新长篇小说《青石湾》评析 刘运喜
近日,我的文友武冈市泉塘中学的林日新老师历三十年之久,耗尽大半辈子心血,倾情倾心倾力创作的长篇小说《青石湾》,由中国致公出版社正式出版,并赶在第34个教师节前夕,与广大文学爱好者、读者见面,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献上了一份节日的厚礼。 书的扉页赫然写着:“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为中国农村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们!”开宗明义,点明了该书写作的目的。可以说,这是林老师的半自传体小说,是他真实的人生记录。 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再现,是艺术的理想生活。主人公石哲成的生活原型就是作者,是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绝妙结合的产物。作者笔下的“青石湾”是十分贫瘠的:“青石湾,雪峰山脉东麓,蓼水上游的一个小江湾……这里山高水寒,田少土瘦,沿岸十来个村子,几百户人家,大多靠男人们翻过雪峰山,走湘西做毛货生意攒钱度日。”这正是作者家乡的写照,而且他又是出生在这片贫瘠土地上最贫困的家庭里——六岁父亲突然发病,“为了让家庭早日走出困境,我六岁放牛,七岁砍柴,八岁拾狗屎,十一岁便成了队上年龄最小的集体劳动者。我扛着一把粗钝的锄头,在那坚硬板结的红土丘陵上留下了我刨的小坑,留下了两行歪歪斜斜的脚窝。”童年的苦难、不幸,从小就挑起家庭重担,参加集体劳动,磨砺和铸就了他坚强不屈的意志。当过放牛娃,拾过狗屎,做过毛货郎,最后成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丰富而特殊的人生经历,为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和享用不尽的养料。据作者介绍,《青石湾》最初开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完善,至正式出版,时间跨度达三十多年,真可谓“三十年磨一剑”,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瑰丽文学之花,最终完美绽放。 掩卷而思,笔者认为,这部小说的创作是很成功的,突出表现在: 主题充满正能量。这是一部很好的青春励志小说,对新时代青年尤其是广大乡村教师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主人公石哲成虽然没有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却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从一个毛货郎成为一个民办教师,从一个民办教师成为公办教师,从一个小学教师成为中学教师,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每一步都是一首拼搏奋斗的凯歌。可以激励有志青年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用奋斗成就梦想,创造幸福,谱写精彩人生。 标题简洁明了。小说从书名到章标到节题,都简明扼要,一目了然,容易让人记住。以当地地名青石湾作书名,有利于弘扬乡土文化,对读者具有吸引力。章标如《青石湾风情》《坎坷货郎路》《山村民办教师》《雪峰山上的苍鹰》等等,都非常醒目,言简意丰,给人印象深刻。节题全是四个字,具有整齐美,高度概括,简洁有力,不啰嗦,读起来轻松愉悦。 语言朴实感人。小说语言个性化、口语化,有地域色彩,比较符合人物身份。比如《烈日柔情》一节,六爷爷劝赌气的石哲成时说:“别这样,俗话说得好:‘马瘦毛长又转鬃,好汉落难转英雄,铜烂了斤两在,哪个时时在难中?’别灰心,你现在正是‘太阳才出山,笋子在曝芽’,刚开始做工,要把劲使匀些,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比如《朋友十三》一节,石哲成与柳十三散步时的一段对话:一次,正听得入神,他从石哲成的头上捉下一个绿色的小虫说:“这小东西,飞到人送上来,弄死他算了。”石哲成一看连忙阻止:“别,它叫草蛉。”“枣林?你是在哄我吧!”“它叫草蛉,不是枣林,是益虫,吃蚜虫的。”“益虫?这么小也是益虫,你哄人吗?”作者很善于用语言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环境场面等。比如《温馨月夜》一节:“夜幕降临了,校园里灯光辉煌,教师们又心头在灯下备课、阅卷了。然而石哲成这晚却什么也干不成,心事重重。他感到自己站也不是,坐也不是,走也不是;看书不是,阅卷不是,写字不是。他走下楼,想走向山月兰的房间,心中又害怕起来,思绪纷乱,悸动不已。阴谋与勇气缠绕在一起,难分难解,一塌糊涂。于是他又缩回房间,拉灭电灯,想静静地坐下,默默地待一会儿,可这时心却又振作起来,勇气油然而生,于是又走出房门,可就在他拉上门时,勇气像爱心的鸟儿,一下又飞走了。”把当时石哲成想见又怕见山月兰的复杂心情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了。 人物形象鲜明。小说从多个方面展现了主人公石哲成倔强、自尊、自强、善良等性格,让读者看起来就像在读一个邻家男孩成长历史,自然、朴实、亲切,毫无一点雕琢感。书中的人物大多是些正面形象,非常适合用来教育青少年,崇尚真善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对晚辈疼爱关怀有加的毛货郎六爷爷,慧眼识才的乡学区主任兰望筠,为人正直的曾校长,乐于助人的临时炊事员柳十三,还有疾恶如仇的云子哥,热情似火的侗乡女九妹,以及食不裹腹但爱诗如痴的疯子伟等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个性跃然纸上。 结局给人鼓舞。石哲成虽然命运坎坷,经历了一些苦难、不幸、不公,但有志者事竟成,有情人终成眷属。从小想当老师的他终于走上讲坛,成为桃李满天下的乡村中学教师,自幼酷爱文学的他,在学校创办文学社,名声鹊起,周围聚集了一批文学爱好者,陆续在全国报刊发表作品。人生一路爱情相伴,昙花一现的侗乡女九妹,学习成绩很差、对自己爱得死去活来的兰玉婷,志同道合、吟咏风花雪月的诗友山月兰,心中仰慕的白雪公主龚雪梅……经历了一番波澜曲折后,“山巴佬”与“白雪公主”终于结成幸福一对,成就美满婚姻。 当然,小说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个别情节有些夸张,是否脱离真实性?比如《娇女双抢》一节,兰玉婷为了得到心上人的爱,从小娇生惯养的她自愿屈尊到石家参加双抢,还要忍受石哲成的冷漠讽刺,这可信么?个别地方语言太书面化,似乎与身份场景不符。比如小说结尾田小楚祝贺石哲成晋升中学高级教师时,书卷气很浓,兄弟间说话一点也不随便,有这么客套么?又比如《母子谈判》一节,母亲劝儿子接受订婚时说:“依我看,凭她爸爸的一句话,你想要当一个民办教师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吗?”对于一个大半生未走出村子的乡下妇女,有可能用到“手到擒来”这个成语吗? 最后,祝愿日新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奋斗不息,再接再厉,再创佳绩,给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更美的优秀作品,攀登文学的最高峰,摘取文学的桂冠。 http://blog.sina.com.cn/u/34046254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