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诗词大会导师的一首小诗说开去
朱云峰
近日,网上流传着著名学者郦波教授的一首所谓五律«登高»诗。
五律.登高
郦波
层台花未开,揽佩起徘徊。
云向鬓间过,风从心上来。
忽然起浩荡,已矣叹弥哀。
桃李人间事,刘郎安在哉!
郦波教授是央视诗词大会的特邀导师,知名学者。这首诗是郦波教授在重阳节当天发的,并非临场口占。此诗晒出后 ,毁誉兼而有之 ,贬损的大加挞伐,说其一无所是,赞美者则不吝溢美之词,将其抬高到了十分夸张的高度。老实说,就我的看法而言,以郦波教授之级别与声名,将这样的诗作竟然自诩为“五律”,我十分佩服郦波老师的勇气!真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常言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门道也好,热闹也罢,下面我们采用条分缕析的方式,将这首诗从头至尾,里里外外,好好地看一看,审一审。
这首诗既然名为五律,那么按照平起首句入韵五律诗的标准,它的格律应当是这样的: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其中“中”字处表示这个位置可平可仄,平仄两宜。对照原诗与格律,就会发现,第一句中的“花”字,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第三句中的“鬓”字该用平声字都用了仄声字,第四句中的“起”字该用平声字却用了仄声字,最后一句的“安”字该用仄声字却用了平声字。此五处是明面上的硬伤,属于格律上的错误,短短的四十个字,就有五处格律上的错误,其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第五句的“起浩荡”处,连续三个仄声字,这称之为“三仄尾”,无论三仄尾还是三平尾,都是格律诗中的大忌,都是要力求避免的,一般的诗家也不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下面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暗伤,也就是诗歌深处内在的文字之伤。
我们先放过首联,来看颔联:云向鬓间过,风从心上来。
不错的,初看起来挺高大上,颇有一种不是风(幡)动而是心动的禅意禅境,但是你如果仔细分析,反复玩味,就会发现,这其实也是一个挺低级的文字错误。我是一个坐过飞机也登过高山的人,飞机纵在云海里,人即使是在高山上,云再浓厚,山再高大,“身在白云中”的场景从远处看可能会有,但人真正切身体会到的,应该是风从身(鬓)边掠过,而不会是云从身(鬓)边掠过,更不会“风从心上来”,通常而言,寒(冷、痛、恐、怕……等)从心上来是有的,但那是一种感觉,一种意念,而不是实实在在的(风)。
颔联是应该要对仗的,“过”字固然与“来”字是可以对仗的,但熟悉对仗的人都知道,与“来”字属对最工的是“去”字。现在我们通常“过去”连用,但“过”与“去”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向……过”,表示的是一种正在持续中的状态,“向……去”,表示的是一种已经完成了的状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个地方无疑用“去”字更好(下文看笔者的小诗所用之去字,就会明白到这一细微差别)。
接下来看看颈联:忽然起浩荡,已矣叹弥哀。
“起浩荡”这里有一大忌因前文已述,这里掠过不提,但“浩荡”是什么意思,这里却语焉不详,有点费解?“已矣”是什么意思呢?已矣是一个语气词,表达的是罢了算了或完了的意思,而它对应的上句是“忽然”,忽然表示的是时间的短暂性,因此这个对仗是不成立的。“浩荡”与“弥哀”也对仗不上,并且“弥哀”有生造之嫌,对于格律诗来说,生造词语也是不可取的。纵然有人曾用过“浩然弥哀”的说法,但那也是极为冷僻的用法,也不能因此就用“弥哀”来与“浩荡”对仗。并且“而矣”两个同音字,并且是两个撮齿的细擦音连用在一起,吟读起来会觉得十分绕口,这是有损于诗歌的韵律美的。
接着我们来看尾联:桃李人间事,刘郎安在哉!
这一联从格律上来讲,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如果非得鸡蛋里挑骨头的话,还是可以挑出那么一两个稍微有点鲠喉的骨头来的。一个是这个“桃李人间事”中“间”字,与颔联中的“云向鬓间过”的“间”字重了。格律诗讲究的是“惜字如金”,不到万不得已,重字是极不可取的。但这首几十个字的短律,竟然出现了两个重字,除了这个“间”字,还有首联中的“起”字与颈联中的“起”字也重了,这也算得上是这首诗的两大硬伤!
还有就是这个“在”字,它的韵母与韵脚字的韵母是相同的,这在格律诗的创作中称为“挤韵”,偶尔一两个字挤韵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多了的话也是不行,因为它会干扰格律诗的韵律美和影响格律诗的断句(古人书写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只有句读,整首诗写在一起,吟读时遇到韵脚字自然停顿,因此诗中出现挤韵字是会影响断句的)。同样道理,首联中“徘徊”的“徘”字也是一个挤韵字,但由于徘徊这个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联绵词,所以上述情况中的影响可以忽律不计(一般人都能看得出),故一般情况下,联绵词的挤韵很少有人计较。
总的来说,如果仔细分析的话,这首诗的每一联都带有或明或暗或重或轻或大或小的创伤,真有点体无完肤满目疮痍,惨不忍睹的意味了!
我们邻县城步有个叫桃林的地方,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我曾多次到过这个地方,参照郦波教授这首诗的意境,结合本人曾经的体会,我把它整成了一首格律工整的游桃林五律。
游桃林
朱云峰
心花久未开,树下自徘徊。
云向天边去,人从道上来。
忽然生落寞,转瞬叹卑哀。
桃李春风事,刘郎可在哉?
事实上, 并不是什么样的五言八句诗都可以标为五律的,同样道理,也并是所有的七言八句诗就可以称为七律。这次我在我们协会的年刊审稿中就发现,不少人强不知以为知,自以为是地把一些不是律绝的五七言诗堂而皇之地标为五律五绝,或者七律七绝,这是很不可取的态度。
实话说,由于郦教授的这首诗起点较高,意境很好,押韵也没有问题,可以说是一首相当不错的古风。因此,如果它不标五律,确实是一首好诗,一首相当不错的好诗,但是只要标上五律,它就不行了,它就谬误百出了。就好像一个人,一个好人,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人,说他(她)是一个好人,一个非常非常好的人,诚然是不错的,但你硬要说,他是一个好女人,或者说她是一个好男人,这自然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
由此可见,当今社会,我们传统诗歌文化传承的艰巨性。郦波教授是一位专家学者,一位非常知名的专家学者,熟知传统文化的知识精英,对于传统诗歌文化的认知尚且如此,那么其他人呢,自然无须多说了。
我们今天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传承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而传统诗歌文化,又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中华文明几千年,名篇典籍浩如烟海,但真正人们耳熟能详,出口成章的,还是那些经典的诗词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书”,这也是我上面那首小诗中“桃李春风事”一句中硬要牵扯到的意境,庆幸的是我们现在的央视有一个“诗词大会”,一个收视率很高,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受人欢迎的诗词大会,这让我从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美中不足的是,诗词大会更多的只是侧重于记忆与背诵,起的只是复读机的作用。虽然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它对于诗词创作或许会有点作用,但毕竟作用有限,跟实际创作还是不同的。这也是像郦波教授等著名学者一样,一谈到古曲诗词,无疑都是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之人,写起文章专著来,也是能动辄上万字,否则几十万字的。但真的要他临场作出一首合辙合律的格律诗来,还是颇为困难的,就我所知,这么多年(好像已经五届了)的央视诗词大会所邀的特邀佳宾,知名学者,还没有哪一个能够做到,每一届央视诗词大会的冠军得主,也没有哪一个能够做到!
我们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传承,任重而道远啊!
作者简介:朱云峰,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职业中专教师,武冈市作家协会会员,武冈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邵阳市楹联协会会员,邵阳市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会员,中国楹联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朱云峰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