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细微的力量

细微的力量

小牛 小牛_36224 2014-08-20 09:30 3

 

我看报纸有两个注重,一是重大新闻,一是文学副刊。我还要或许牵强附会地给这两个注重设个比喻:重大新闻是报纸在高吼,副刊文章是报纸在低吟。高吼当然有强烈的冲击力,一下就能拽住你的神经,让你全身绷紧血流加快,一种想将自己变成吼声回音壁的冲动也迅速在体内聚集;低吟则颇具细微的浸润力,是你耳边一个纤绵而悠长的咏叹,渗过你的耳鼓顺着一根细细血管水一般趟进你心底,让你的心也悠悠荡起来或者微微颤起来。我这么一比喻有人要反问我了:对于面向社会大众强调时效的报纸而言,是冲击力重要还是浸润力重要呢?我知道反问者其实已有自设的标准答案:冲击力重要。这个标准答案也的确受到当今工业时代的诸多支持,那种强调快节奏强刺激大力度的社会行进模式,正在拼力要将历史形态全部融成一股热烈。然而如我一样貌似“二”的人在当今时代依然不少,这个绝对庞大的群体也爱坚持审美感受的丰富,强调在接受一种热烈拥抱时,还喜欢一种深情的抚摸。甚至,常常会站在心灵的角度特别强调抚摸那种细微力量的意义。

说实点吧,文学副刊就是这种细微的力量。它的细微乃因其位置处“副”;它的力量也正是不以江河主流自居时,自山谷草地旁逸斜出的潺潺魅力。想当初,多少大报因了文学副刊而添光增彩,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晨报》、《京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等四大报的副刊,更是被称为南北报业的“四大名旦”。而多少动人心弦的文字也正是在文学副刊如花绽放,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巴金的《家》,还有梁启超、茅盾、叶圣陶、闻一多、冰心、朱自清、徐志摩等等众多文坛大家的佳文美诗,在脍炙人口中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如林丰碑。至于足以在当代文学长廊中占据席位的新中国报纸副刊,文学奇葩也不胜枚举,一批文坛名人如铁凝、贾平凹等也首先从副刊起步。我至今记得二十多年前《中国青年报》副刊上的一篇微型小说《爆炸》,其技巧的精湛和内涵的丰厚令我惊叹不已,以至我在今天的许多话语场合都忍不住搬出它来。我不知道我这种对报纸文学副刊的盛赞会否引发别人对我个人爱好的议论,但我还可以举出一长串喜欢阅读副刊文章的读者事例,他们全都并非码字爱好者。

我极为赞同著名主持人孟非说的一句话:人除了其动物属性,还有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社会属性。我理解这种“社会属性”就是人的灵魂。人是因灵魂而丰富起来强大起来的,而灵魂绝对受制于人生存的外部世界亦即社会。那么,我们既然已经把文学定义为“人学”,文字是社会与灵魂之间的一条通道也应该成为无可争议的共识。遗憾的是这种“应该”的共识,在今天的“报纸副刊”话题中被大大打了折扣,许多报纸已经将文学副刊挤到可怜甚至干脆让其在商业广告面前消失。这使得我们不能不想,当我们的社会正在响起强调文化价值的宏大声音时,热衷于各种充满形式感的文化工程,却忽视一种看上去细微实则能滴水石穿的文化力量的现象,是不是也正在蔓延?

我知道我的这番议论于当今的功利现象也只能作用细微,不过令人感动的是,尽管功利的力量势如狂风,仍然有不少报纸将文学副刊举得火炬一般,让其虽非强烈但明灿悦目的光芒越过翻滚的消费浪潮而弥漫,让我们躯壳深处的灵魂依然能被温暖地镀亮。

 

本帖武冈人网官方微博推送: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2594919634/Bjjg6bN6X

腾讯微博:http://t.qq.com/p/t/435832033868328

阅读 6148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正旅

重大新闻是报纸在高吼,副刊文章是报纸在低吟。这个比喻很贴切!

1910年前

爱上红酒

老师你看得真仔细,看出了水准。

2810年前

张铮_36161

现在的报刊大多数都取消副刊了,不过网络时代,即使没有副刊也一样能看到好文章。

2210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