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陇西堂《李氏四甲五修族谱》载,我族始自颛顼,第8代利贞得姓李(避纣于伊侯之壚,食木子得全,改理为李氏,此得姓由始也,娶契和氏,生子昌祖),发迹于41代李暠,追封谥武昭王,48代李渊建立唐朝称帝,49代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50代李明封曹王,60代豫章始祖刺史公李崇,71代大塘坪始祖仲祯公,到武冈法新大塘坪李氏其字辈,已连绵94代,上述世代均按照修(补)正后代数计算。
一、现存族谱版本为1751年联谱而来。由于战乱及唐王朝的没落,唐末,我族曹王后裔散落江右豫章(现南昌,括号内为注,下同),到71代仲祯公,于洪武初元,奉明高祖调,由江右太和徙居湘省邵南,得田数千亩。据陇西堂《李氏四甲五修族谱》卷首三第00二页记载,“迄清乾隆辛未年间(1751年),得豫章官溪重修之支谱两册,乃始有谱(应为“新谱”),其谱上溯颛顼(一世),下遞(此字或为迄)唐神尧(唐高祖李渊)以后十世,刺史崇为豫章之始祖,仲祯公,崇之十二世后裔也,图表眉列如确有徵”。
由上可知,我族现谱之总框架,为仲祯公第14代孙于1751年所修,为联谱首修,其来源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始祖颛顼到仲祯公,来自于豫章官溪的宗亲,以下简称《官溪谱》,据载,刺史崇公为豫章之始祖,仲祯公为崇之十二世后裔,该记载与陇西堂《李氏四甲五修族谱》卷首上020页028页完全相同,从仲祯公留存信息看,“太祖祯公,吴人也,诞于元朝顺帝时(1333-1368年),后奉明太祖高皇帝调,过邵住田东。”仲祯公出生于吴地,洪武3年(1370年),不超过37岁便离开世居地,奉调邵阳,按当时家族文化习俗,他的名字被记载在官溪族谱中,完全应该和正常,并且该族谱奉李崇公为始祖。
第二部分:从仲祯公以后各代。仲祯公带着弟弟离开江西后,在湘省邵南开枝散叶,仁富祖(仲祯公四世孙),为念先祖创业不易,修木制谱,为《邵阳谱》,“记其发迹根源,留与后人,稽其所,自此又富祖,之克绍而兼作起者也,递至朝字辈,约有十一代,历年久远,况又屡罹兵火,以至简牍残缺”。至今(1751年),“十四代矣,清鼎初奠,二十有八载,欲将不继其所继,可乎?翻阅残篇,莫不欲续修之,睹墓凄凉,莫不欲勤蔫?以是镂石碑植于祯墓之前,叙根苗藏于谱记之中,虽后裔有愧于克绍之箕裘(意为先祖之事业),亦仅记先人之志焉。”《官溪谱》中关于我祖仲祯公记载较邵阳谱更为详细。
二、联谱的史实依据。修谱之时,我祖仲祯公及后世子孙已在邵阳繁衍生息达280余年。如果没有足够的史料依据,豫章江右族亲定不会涉千里之远,寻觅宗亲,“得豫章官溪重修之支谱两册”,在该两册官溪支谱中,确认我祖仲祯公,为崇后裔,“仲祯公,崇之十二世后裔也,图表眉列如确有徵。”由此可见,李崇公亦为我族之祖。
三、崇公为曹王后的依据。刺史公崇为曹王之派的原由,一是族谱中记载,“引证唐书刺史公崇,亦曹王之派”。现据《新唐书.卷七十.表第十.曹王房》世系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一曹恭王李明--右武卫大将军李偲--李昌--李训--李挺--李宗--长江令李瑜--李昵--李晟--李?--李崇--李蓬;二是曹王后裔家族墓地被水冲出来的石碑记载;三是江右官溪前辈重修谱述载,确认崇公为我族之祖;四是曹王后裔的墓葬群。“子崇之著姓江南(江南地区非常有名的姓氏),非一日矣,特以履经兵█,谱牒无存华相,传为唐之崇裔,而旧谱牒无徵,不敢妄载,及后适林公墓为水所毁,志石出焉,乃知曹王节镇洪都,派遣于此,载考江西通志,其墓近在进贤县五十一里,而刺史公崇考之唐书亦曹王之派,其墓近在新建县之生米山,吾族世守之,成化(公元1465年至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共使用23年)间尝被隻日休公呜于宪司,率族众封墓,今又经百余矣,则附之不笃,僭而█,非为妄也,因以唐书世系源流备述于前,而以刺史崇履历葬处,附之于后庶,吾族畧有所考,不至于蓋泯而无徵云。”该段最初出处应为官溪谱,虽有多字空缺,但不影响曹王后裔墓葬地的认定。
五,我族曹王后裔符合家史逻辑。逻辑优先于史料,史料实,但不合乎逻辑,史料不可取;史料虚,但符合历史逻辑,史料可取。1751年,我祖在首修联谱时,虽无直接史料实证我族为曹王后,但已确认我祖仲祯公为始祖,其四世孙仁富祖,修木制谱,记其发迹根源,相距不过三代,记住曾祖应无差错可能,“惟我始祖仲祯公于明洪武七年奠居于此,世系瞭若指掌,业自成一族,既文献虽徵,似无庸追溯往昔,故今谱断自祯公。”而当时所得《官溪谱》中,实载下至“仲祯公,崇之十二世后裔也,图表眉列如确有徵。”由是可见,我族为仲祯公后裔、崇公后裔,亦为曹王后。
六、家族病史符合遗传学规律。根据史书记载,唐高宗李治长期有头痛与眼睛毛病,到晚年眼睛全盲,《新唐书》记载:“高宗自显庆后,多苦风疾。”曾请当时名御医秦鸣鹤针灸治疗,有所好转,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看,李治出现的长期头痛与眼睛全盲这两个典型症状符合脑肿瘤的特点,在唐帝室中,唐高祖、唐太宗、唐顺宗、唐穆宗、唐文宗、唐宣宗等多人有同类疾病记载,且这种疾病与遗传有关。叔父茂佑公曾患脑病,临近退休之时发作,曾做开颅手术,致双失明,兄其华亦患脑病,36岁发作,经手术痊愈。
七、发达的网络资讯为修证我族谱空缺提供佐证。2024年9月间,我从网上偶得江西湖茫李氏《陇西先祖家族世系》(附后, 简称《湖茫谱》),经过与我宗族谱比对发现:一是人员高度重合。自第17代李昙至62代李蓬共46代中,有41代相同,重合度达90%,但从一些关键人物生平信息中来看,但又存在显著差别,在我族谱中关于刺史公崇记载,“李崇(广仁唐僖宗亁符二年丙申生,昭宗天顺元年庚戌登进士,除知盆州孔日,景福二年癸丑,除利州刺史,亁宁元年申寅,洪州刺史,遂居豫章,亁宁三年丙辰卒896年)”,而《湖茫谱》记载,“李崇(?之次子)、生辰不详、登唐末进士、任洪州刺史、卒葬新建县生米街农机站。生一子:蓬。”在?公等亦存在记述不同,由是可判断,1751年,我族所得《官溪谱》并非《湖茫谱》,但两族有共同族史。我族豫章始祖崇公上溯三代,脉络不甚清晰,但与《湖茫谱》之相同时期,无明显冲突,特别关于崇公的记载,我族更为详实,综合分析并全面比对,《湖茫谱》与我族一脉传承,两族谱互为印证,不仅弥补我族谱空缺(应为原谱残缺所致),更实证我族源自陇西。
八、我族曹王后裔出现记录空缺之历史背景。据《新唐书.卷七十.表第十.曹王房》世系记载,且经与《湖茫谱》比对,我族自曹王第四世训公之后,应空缺李挺公、李宗公和长江令李瑜公三代,再续接昵公,昵公之后,我族谱与《湖茫谱》又趋同,且完整接续至刺史公崇,也正因如此,先祖在认定我族是否为曹王后裔曾产生疑问,尽管有当时的人证(族亲)、物证(墓石)及史证(唐书关于刺史公崇的记载),足以断定“吾族係唐曹王明遗派”,我族秉持“窃思君子慎度身世,求信诸心而已,于谱系重事,尤不宜牵强附会”之态度,客观且端正评价这段族史,可见我族并非攀龙附凤。如今偶得《湖茫谱》,可彻底消除我族谱之疑虑。族谱是社会演变进程的投影,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状态并深受其影响。我祖训公至昵公数代,正值唐朝中后期,经安史之乱(755-763年),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加剧了朝廷内部的腐败和权力斗争,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引起社会动荡,王仙芝起义,黄巢之乱(874-884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并建立了短暂的农民政权,社会撕裂正如韦庄在其《秦妇吟》所述“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一个东躲西藏,上蹿下跳的混乱景象跃然纸上,“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一个王朝行将跌落,谁能独善其身?现实可能远比文学作品所描绘的更残酷,更血腥,在这种背景之下,族谱的数代空缺就不足为奇。
八、我族渊源四个考证阶段。据《官溪谱》与《邵族谱》编纂说明,我族史传承可分四个阶段:
(一)自有记载的始祖颛顼---西凉武昭王共41代,“因世系年代类多淆隔”只作钞录,不作考证;
(二)西凉武昭王(41代)---唐高祖(49代)已由唐书考证无疑;
(三)高祖(49代)---崇公(60代),记载较为确切与完备,但由于时局动荡,族谱空缺之三代,但通过联谱说明及《湖茫谱》可以完美补证;
(四)豫章始祖崇公(60代)以下到时其字辈(94代),无需另行考证。
九、邵阳县大塘坪李氏族谱修编历程
一修:具体修谱时间不详,推断大致在明永乐年间(1402年前后),为仁富祖(仲祯公曾孙,四世)所修木制谱。
二修:具体修谱时间不详,推断大致在明弘治年间(1500年前后),由七世信仲(七世)所修。
三修:康熙辛亥(1671年),为十二世大开,十三世国文等所修谱。
四修:乾隆辛未年(1751年),总修豫章联谱,修谱人十六世逢贤等。
五修:光绪庚辰岁(1880年),续修镌谱,主修总纂廿一世尚。
六修:光绪34年(1908年),三修墨谱(从联谱后起算),洪源(廿一世)为总纂。
七修:1994年,四修族谱(从联谱后起算),集族代表推荐新桥、丙戍、达伯、荗棏等九人主持修谱事务。
八修:2022年,五修族谱(从联谱后起算),邵阳县大塘坪五修族委会。全谱共计23卷,卷首一到卷首五,为名人、通则、序以及仲祯公以前世代;卷一到卷十八,为仲祯公以后,义海公后裔,6-7卷;义聪公后裔,8-12卷;义兴公后裔,13-18卷; 我支为义兴公后时亮下洪尚达茂其,在第十八卷。
十、我支无袭曹王封之考。我族系偲公一脉,但偲公后代无缘再袭曹王封。武则天临政,以周代唐,遂杀唐宗亲子孙,曹王明贬黔路中遭追杀,其子孙被贬岭南。唐中宗倒周复唐,重掌李唐大权,召回被武周时期被贬的李唐子孙,封官复爵,安抚人心。曹王明的五个儿子俊、杰、价、偹(bei,同备)、偲当中,回来李偹一人,孙辈回来几个,按照典律,只能封李偹为嗣曹王,李偹卒,无子嗣,长子李俊也无子嗣,次子李杰的儿子李胤顺理成章地袭封嗣曹王,五子偲的子孙无缘封王。
十一、我族《李氏源流世系图》与《湖茫谱》一族在61代处分支。我族《李氏源流世系图》在61代刺史公蓬(崇公之子)的记载,“疎(又名蓬,字守静,生天考昭宗光化三年庚申年(公元900年),登进士,陸安县令,天复三年癸亥(903年),陞武州刺史,天佑元年乙丑(904年)卒,附葬生米山父填旁,配冯氏无出,继配陶氏,生一子枢”,《湖茫谱》的记载:“李蓬(崇之子),弃仕隐居江西临川之桥上,生一子:胜。”二者在生子记载中有明显区别,可见我族在蓬公之后,第62代开始分流,蓬公当有二子以上,我族为枢公一支,居丰城广丰,江西湖茫李氏则为胜公一支,居丰城湖茫(丰城的广丰和丰城的湖茫均为谱中所载旧时地名)。
大塘坪李氏24代孙(陇西李氏94代孙) 其明敬撰
2024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