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梁人文谱—青松
在都梁古境,有一片原始次森林,这里层峦叠障、崇山峻岭。不管是在起伏不定的秦人古道上,还是在险峻陡峭的悬崖丛林中,到处都生长着巍然挺拔,枝繁叶茂的高大青松。青松,脱俗而又不失洒脱,永葆青春的生命力和倔强峥嵘的不服输,在千奇百态的郁郁葱葱中真不愧有王者风范。
苏东坡的“高处不胜寒”,陈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淋漓尽致地展示了青松胸襟坦荡、淳朴高尚的风采。
只要是在农村长大的人都应该喜欢青松。记得在小时候时常走进山林,看到遍地伫立的各种松树,或高或低,漫山遍野都是。其实青松全身都是宝,叶子可以做生火的底料,果子可以做松香和松油,尤其是枝干在南方的农村可以做力挺千钧的房屋栋梁,从学校的横梁立柱,到民间的住房草棚,都少不了他的鼎力支持。
青松,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苍翠挺拔,传说,当年的屈原邂逅武冈,在都梁的青松遮盖的林荫地面上,发现有很多的兰草,香气扑鼻,屈原就扯了一些缠在腰上,一直随他出武冈,过溆浦,出资江进洞庭!后来,兰草经郦道元命名为“都梁兰”。从此,都梁兰也就和青松一起在这片古老恒新的土地上生生不息,冉冉而起。
说到这里,读者朋友肯定会想到古城大家熟悉的青松先生,青松是个地地道道的武冈文化人。文化是滋养性灵的东西,在渗透古今文化元素,湘西南的古城的古朴秀雅,也别具匠心的萌生了像青松一样的许多这样的古铜色的汉子。
青松先生出身于教师之家,自幼随教书育人的父母出入教坛校园,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粉笔线条和色彩演绎人生。通过不断的进修学习,讲台技艺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对于古都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传统文化和都梁风土人情,都被他进行了有“趣”的充分论证,笔墨渲染之后,给人启迪,引人深思。尤其是他近年来热衷于摄影的一系列作品,既有传统文化的写照,又有时代特色的融合;既有人情风味的叙写,又有思想文化的熏陶,是一份滋养都梁本土以及向外界推介武冈风貌的文化大餐。
作为语文老师的他,经常和学生谈心得,夯实基础知识,提升文化素养,精选典型例题,提高辨析能力,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加素材积累,尤其是多亲身经历,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不是记者的青松先生,他不适时宜地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作为不是编辑的青松先生,他也心照不宣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甘为他人做嫁衣。几十年来,他从没有停止过学习和扑捉的脚步,把不断的扑捉当作成一种追求,把社会的责任赋予了高度灵魂,把读者的利益和老百姓的认同作为他创作的精彩的版面。在一些地方网站上,他把呐喊当做一种共鸣,一种视觉,收获了超于常人的品位和眼光,取得了惊人的累累硕果。
对于文化的传播,青松先生就像一个孤独的苦行者,他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怕麻烦、不惧艰险,身体力行地做到风餐露宿不觉苦,脚板磨泡不觉疼。他做事从不敷衍,从不马虎,从不懈怠,始终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像个农民的他,经常和生活在最低层的劳动者捆绑在一起,通过了解他们,获取了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了当今内地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很多当今社会最棘手的种种问题。
真诚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石和品格。和青松先生打过交道的人对他的评价就是“真诚”二字。由于他真诚,许多陌生人和他结下了深情厚谊;由于他真诚,他近乎于“农贸市场”的摄影和写稿也让人大受欢迎。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暖暖的阳光,他把阳光洒向都梁的每一寸土地;他的阳光不但体现在他的谈吐里,更体现在他襟怀坦荡的文字中。他不断推陈出新,用真实、及时、实用的稿件吸引了读者的目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青松先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这是大家对他有目共睹的。爱好文学的我能够打心眼里喜欢的人也不算多,以前大多为一面之交、或者是一稿之识,还不到能够有冲动让我坐下来要为其写点什么的程度。记得但还是在深圳的时候,经常浏览像武冈人网这样的地方网站,也会不经意间接触到青松先生的笔墨稿件,他的文章和摄影有许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识他是去年我武冈的公司开张没有多久,青松先生和古城一些朋友来我这里喝茶,他专业的摄影和精短的介绍把我公司图片很快张贴到网上,点击好评如潮。一来二去,我们就成了现在经常见面的朋友,而且在一起无话不谈。
其实所谓的作家、摄影家、时尚文化学者如果在上世纪70至80年代也许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那时的社会层次比较简单,随着9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开始盛行,人们纷纷开始展望,职业也呈现多元的趋势。经过了国际接轨的火热阶段,深圳速度引领全国的变革,北京、上海、香港的社会变迁不仅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其蕴涵的丰富历史、文化、艺术以及引领的国际看点,也已成为内地争相效仿的教科书。所以始终留守在古城的青松先生更是从理性、个性、多元的角度对独特的时代变化,有着面面俱到的认识和了解。
我认为青松先生是民间的思想家,这是一点都不为过的。他的都梁方言大气有力,多年来他一直研究都梁人的人权意识、生命意识。他的观点有很深的民间烙印,在生活的切身体会中,由于他出身于新旧交接的时期,而且有较好的旧学素养,注重考据辑佚,而且对于都梁的戏曲、丝弦、弹词之类的俗文学作品,以及许多民间的习惯与传统的观念,他知道真正的好作品大多存在于自生自灭的民间文学的那一段特殊时空里。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俗文学的口头性是一种生活情境的硬性规定,是一种现场感的体会,具有不可复制性的特质。所以地方文人文学是沿着区域历史的发展路径传承过来的,在发生、发展、变迁的一系列的资源或推动下,巫教神话、古老传说、民谣故事等民族,民间形式的传播方式和实际效应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时代性。因此对大多湮没无闻,无从考察的民间文化,青松先生发出了非常无奈的叹息。
虽然作为湖南人,因为长期居住在深圳,感觉家乡离我还太远太远。但是我终于还是回来了,也许是平时不经意的看了青松的一文章和画面,从那些图文并茂的篇幅中,我开始了解都梁武冈,知道了都梁的一些前世今生。
以前只是因为回家才驻足武冈,经过的地方虽然多,但停留的地方有限。即便是这样,也对武冈这个地方和这里的山水养育的人有了一些挥之不去的印象。南方人几乎都有点相似,大多有结实的身材,喜欢辛辣的食物,有独到的忍耐力。武冈人给我的印象是实在,只要是朋友托你给办一件事情,他们决计会千方百计地帮助你,没有太多的华丽辞藻,也无须回报要求,这一点,从青松先生身上可以体会到,这种朴实无华的民风一直延续到今天,就成了千年王城文化的积淀。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欣赏、湖湘文化的平和、中庸、淡然对我来说也是影响非常大的,我知道到了一个地方,为了成长进步的话,必须尊重所有的人,学会宽容与理解。所以我近一年来接触了包括青松先生在内的圈内人士,对我来说应该是受益一生的。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这样一种文化精神在里面。就像我如拉家常的写这些文字,想跟大家交流的是都梁特殊的人文给我的一种文化的熏染,这也是我现在置身立命的一个根本。
我很欣赏青松先生这样的风尘仆仆、来去匆匆,其实他就是一个合格的传媒人、文化人,他原本是个职业的教书匠,他就非常痴迷于文学、摄影和旅行,也许外面更广阔的世界培养了他更广泛的兴趣。人们常说要热爱生活,在他看来就是真正的投入到生活中去了,他最讨厌浪费时间、不学无术却到处卖弄的人。厚积才能薄发,引经据典,严谨治学,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青松先生笔耕不辍,曾多次在不同的报刊媒体上发表过经过几易其稿的散文、杂文和诗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地方的真正文人。
谈到教育,对于那些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而言,青松先生明白,职业属于一个执著而又要拒绝功利、明志淡泊,拒绝浮躁的人,追求唯美与感动,弘扬浪漫与理想,摆正心态,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各种因素,不怕困难,不放弃,那么,再小的苗子也会变成参天大树,它植根于中华民族这块滋润营养的土壤,屹立不倒……
愿青松先生四季常青,老而弥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