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卸任的武冈市作协主席的周飞跃先生,这可是一位很有个性的词作家,他曾经为几部电视剧写过主题歌词,在湘西南地区乃至于湖南音乐界颇有名气。
武冈有周边地区所无法比拟的音乐文学学会,并且由他主编的一个地方性音乐文学刊物《大地词刊》,在湖南和国内音乐文学界已声名鹊起,这也是难能可贵的。
周飞跃先生除了主攻值得推敲的歌词外,在小说、诗歌、报告文学和散文、以及摄影等方面也是面面俱到,尤其是写关于都梁相关的文字,他十分关心热爱自己的家乡故土,为家乡人民创作出许多像和丝弦紧密相连的精品力作。
对于组建音乐文学学会,他首先是在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的基础上,体现武冈本土特色的音乐文学,“多元与创意”也是对都梁古城文化新释的理解和传承。
或许武冈呆的时间比较久了,他也是最具乡音的词作家,尽管现在工作已经退休了,但他现在不是忙着做学究,就是忙着给曲作者填台词,不是忙着外出找素材采访,就是忙着作为东道主招待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新老朋友,忙着和都梁文人一起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丝弦保护。几乎经常可以在云山的胜力寺看到他的身影,有时是看到他在文庙旁边斟字酌句,猜测他是武冈最有事做的作家,应该不为过。
周飞跃先生认为,作为词作家要跟音乐合拍,要有自己的韵味,最理想的是词曲结合,应该是全心全意面向读者,面向听众,而不是市场要什么就去迎合什么,这样才是对音乐的尊重。同时他也表示,这样做可能结果会很孤独、无助,可他还是要以坚持原则的方式存在,像明朗的读书声一样,面向台下,开辟课堂。
周飞跃系50年代生人,有多年的军旅生涯作为支撑,他的作品就像当年的部队集训一样,从主题确定、角度选取到谋篇布局、都着重刻画内涵,均显示出严谨的文字功底。他明白抒写的内容必须诚恳真挚,以情动人,所以,处处以处身设地的鲜活的生活感受为基点,在继承民族的文化方面有自己独到的探索和见解。他的作品风格质朴、生动、贴近读者,有很好的动感表现力,显示出其与音乐文学不谋而合的风采。
50年代出生的人,命运多少给予了难以忘却的不幸与磨难。“文革”爆发,上山下乡,他都搭上了这趟末班车,在这个时代的艰难的烙印下,和许多人一样,他没有放弃与命运的抗衡。基于兴趣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周飞跃先生为自己选择了一条亲近文学的人生道路。于是,在部队如火如荼的操练下,在工作的热火朝天的忙碌里,一天天的辛苦工作磨练之后,他始终不忘捧起书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文学积累也由原来的对文字的基本结构的触类旁通,进而发展到积累起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举一反三。再后来,因为笔墨精炼,他被调任政府机关政策研究及文秘工作,后来又荣调教育部门和水利部门,他几乎完全靠坚持不懈的走文学创作道路来感遇人生的启示和启发,至今回忆起来过去的一幕幕,仍令他每每感怀不已。多年来他在自己喜爱的工作中,勤恳扎实,勤于思索,精心写作,厚积而薄发,甚至以音乐等为主题创作的歌词,显示出独特的魅力,有许多还登上了国家级有影响的报刊,有的还获了奖。
作为一名歌词作家,周飞跃,他不满足于写稿、发稿,他的最终目标是出好的精品、出力作,他坚信一点,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他称自己钟爱音乐文学这种文学形式,是因为“音乐灵活,立体感强,富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语言文字是“时代的镜子,历史的写照”。所以他从自己喜欢的音乐和文学界前辈的佳作中,领悟颇多,他也要自己用同样的笔墨来记录一些飞跃的音符。事实证明:他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一篇篇优秀的歌词作品即是明证,称得上地方文化的风情画,值得一读。当然,毋庸讳言,由于是音乐文学的独特性,他的一些早期的作品,其中一些部分篇章也存在过于单薄的深度和广度。
现在的内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文化壁垒也随之明显风格改变,改革开放之后的古城同样改天换地、富足欢愉。周飞跃先生勾勒出了一个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迅速发展的武冈的全新面貌。诗词作品中及时地勾勒出时代的变化,反映社会现实。他的作品在文学的意义之外,还具有歌唱的意义,能够抓住形神兼备的观点,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我和周飞跃近距离促膝长谈了好多次,他居然还有随手作笔记的好习惯,碰到好的文字和章句,他会引以为用。通常他将自己的这些点滴积累、通过材料取舍、再进行结构构思,最后还会不适时宜的谈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样执着的虚怀若谷,以认真细致的实践为基础,观点朴实而又精到,这也是一般人所不具备的。他尤其注重从不同角度对这个社会不同层次的群体作生动刻画,会给人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作为地方作协主席的他,周飞跃笔下的音乐文学是另一种社会现象。“酝酿才能芬芳”,他一直是很谦虚谨慎的总说自己基础差,底子薄,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词者,始终算不上作家,称自己是“业余”的作家。但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以普通人身上的点点滴滴,从自身调整做起,以关注国计民生的起点,加以充分的思考分析,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中肯而独到的精益求精,展现了他对音乐文学规律的深刻而准确的理解。
在百花齐放,力求风格多样化,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地方舞台上,文艺工作者必须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而弘扬地域文化是使区域文化具有特色的重要途径。在建设自己的作家团队,挖掘写作新人方面,作为作协主席,要时刻保持高度的文艺敏感,写作中要注重风格写法,在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民俗学价值、文化人类学价值等各个方面,他都是身体力行的推介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为一位眼光敏锐、笔力娴熟的歌词作家,他的许多书写地方风俗风物、都梁历史、武冈人文掌故和云山福地的赞美篇章,不仅是歌词吟唱,而且散文、小说、随笔领域中,也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的。
但凡喜欢历史的人都会以敏锐的眼光攫取生活中古为今用的东西,浓厚的故土情节、醇厚的亲友至情,在周飞跃的作品中得以调和溶合,凝重、有层次感、细腻、不拘章法而章法毕现,不循规却自成一体,抚今追昔,发掘古城历史与文化精神,他对武冈的山水胜景、历史沿革、风俗民情也有透彻的了解与深挚的关爱。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份难以割舍的关注与善意的良好期待。
抚今追昔,优美的曲家音符,会激发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倾慕之情。武冈虽然没有很堂皇的历史博物馆,但雨搭无声,弹孔无言的千年古城墙,它分明也在向人们昭示:它们静静地历数了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无法与人类和谐共处带来的遗憾。周飞跃先生经常盘旋于武冈的古老街巷,城墙根底,以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从虚无的音乐喷泉状态中感受现实生存空间之美,词调亦如行云流水般的天籁欣喜。
也曾经作为公务员的他常常笑谈自己,公务员和作家之间原本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公务员能够使他们能更好地进入生活、体会生活,掌握最低层的社会素材,从而占有正真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资源。但是公务员和作家的出发点还是有明显的截然不同的。公务员毕竟还是要为三斗米而折腰,而作家则是以文学创作的初衷来面对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之所在,从而找到实践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现在工作退休的他,拂去微尘,觉得更加丰实轻松了。
我们的文学,毕竟有着无限广阔的虚构空间,而音乐、音乐是以渴望激情、强调主观,更有层次和立体感,所以,在湖南新一代的词作者中,周飞跃的作品质朴、率真而且比较注意推敲字句这与他政研干部,办公文秘,教育局长、水电局的书记等等工作不无关系。比起科班出身的人来说,周飞跃又说了这样一句话:歌词,归根结底还是业余的。
或许歌词的作者太过于专业化了和太专一化了,比较容易滥而不精,容易模仿别人、丢失自己。特别是政治作用和商业作用的左右,容易让词作家在红与黑之间迷失方向,也难怪,能够用灵魂写歌的人!即使在春晚的旋律中也是为数不多、所剩无几了。
曾经一度的“亦歌亦诗”,那么把诗的“境界”作为词的意境表达的出来,就会和古体诗词有了共同之处。但是歌词作品如果风格不够鲜明,简单直白而没有意义。华美的辞藻没有灵魂的依托毕竟是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愿周飞跃先生能够立足本土,飞跃自我,兰馨远馥,且行且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