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系列散文:武冈舌尖上的回忆------立夏到来话夏粑

系列散文:武冈舌尖上的回忆------立夏到来话夏粑

朱云峰 2017-05-05 11:34 7
黄高远点评:立夏好像是必须要吃夏粑的,记得儿时还有什么儿歌什么来的?

系列散文:武冈舌尖上的回忆------立夏到来话夏粑

 

今日乃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立夏.武冈人在这一天有吃夏粑的习俗.这夏粑的来源,也是有故事的.

据江湖传说,明末清初,有个不爱国家爱女人的乌山龟(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领着八旗大军,从龟巢山海关出发,冲进中原大地,逢山过山,遇水涉水,过关斩将,所向披靡,撵得闯王李自成的大顺军和咱南明永历皇帝的国军纷作鸟兽散,竟然以兔子般的速度一路疾奔到了云南,做起平西王来.但人心不足蛇吞象,封王之后的乌山龟,又想过把皇帝瘾.

王位还没坐热的山龟公,又带着虾兵蟹将,龟子龟孙,掉头向北,想要逐鹿中原.一开始龟心似箭,龟情很好,山龟公居然轻轻松松地就爬到了咱大弗兰有名的南岳衡山脚下,也许是衡山太高,也许是龟力已衰,抑或是气数已尽.总而言之,英雄一世的山龟公到了此地竟然龟步不前寸步难行了.于是在衡阳城里匆匆登基称帝,终于过了一把皇帝瘾,了却了一桩心头事!然后被一帮如狼似虎的八旗军揍得如龟孙子一样地作虾蟹散了.

其中有一蟹将(似乎叫什么吴国桂来着)领着一队虾兵败退到了咱武冈,长途跋涉,饥肠辘辘,总得要想办法填饱肚子啊!怎么办?看到路边散发出清香的一丛丛绿油油叶子的藤蔓,也恨不得捋下来放进口里嚼一嚼,这一嚼,还真吃出味道吃出兴致来了!于是化剑为刀,将这藤蔓斩碎为泥,把捜括来的仅有的一点粮食与之掺和起来,做成一个个馒头一样的饭团子,上笼蒸熟------世界饮食史上最原始股的第一批夏粑就这么出笼上市进入了吃货们的食道中.

此后经过脍不厌细食不厌精的聪明好吃的大武冈人民一系列不厌其烦的技术改进,粗粮细作:大米(主要是糯米)或杂粮磨成细粉,藤蔓茎叶捣烂浸水过滤,去除杂质,只要汁水.这样做出来的粑粑自然口感更好,更能引起吃货们的兴致.由于做这一道食物时正好处于立夏前后,所以就称其为"夏粑",那种用来浸夏粑水的藤蔓,自然也就顺理成章地称作为"夏粑藤",至于其生物学上的名字,自然也很少有人去关注,所以自诩博览群书的我,只要有人向我问到这个问题,我就会-----哈哈!这东西真好吃!你吃过吗?如果人家追求真理的决心很大,偏要不依不饶地打破沙锅问到底,我也只能双手一摊:对不起!当初老师没教我,实在无可奉告!

武冈农村,奉祀先人,向有"男挂清,女挂夏"的说法.是说儿女奉祀父母,男的是清明前后上坟挂青扫墓,女的则是立夏前后上坟挂夏扫墓.并且有讲究:新坟必挂三年夏.就是父母新逝后的前三年,出嫁在外的女儿要挂三年夏才合乎礼制,三年以后就可随意了,这与传统孝道里的祖制守孝三年大体是一致的

挂夏里有一样必不可少的祀品就是-----夏粑.

我想在父母的坟头前摆上这么一样独特的祀品,其含意无疑是非常深厚的,至少说明了两点:其一,奉献孝心诚意.女儿不辞辛劳,做成夏粑这样的美味孝敬你们来了;其二,展示心灵手巧.女儿已经长大,会做精美可口的食物,你们两位老人就含笑九泉安睡地下吧!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自豪就自豪,该得瑟就得瑟去吧!"家祭无忘供夏粑,亲手做成孝爹妈"!这是一份多么沉重而又伟大的孝心爱意啊!

当然奉祀归奉祀,真正享用的还是生者.有能干的女儿家的,只要是出嫁以后,不管双亲是否健在,都会借夏粑这一小小物件,向娘家人尤其是父母双亲献上自己的一份朴素的孝心爱意.我少时候吃到的夏粑,绝大多数都是姑妈在立夏前后做好送来的,名义上是说给我祖母和父母尝尝鲜,实际上我可能享受得最多.

在那饥饿的年代,享受着姑妈亲手所做的夏粑,芳香酥软,一入嘴中,咂吧几下,舌头一卷,翻入食道,游龙搅海,直入胃腑!那美妙的感受,真的是任何文字描述都显多余,什么神仙皇帝也不想做了,一心只想吃夏粑!

你吴三桂的什么功业好,圆圆好,皇帝罢,一切与我何干矣!

还是只想吃夏粑!



阅读 3.6万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liliai

这个夏粑藤普通话是叫鸡屎藤吗

3年前

钟文晖

老汉我看着图片,觉得有点像蕨粑或栗子米豆腐一样。

127年前

倚窗听蝉

夏粑藤,鸡屎藤( Herba Paederiae)也,茜草科鸡屎藤属藤本植物。立夏后叶不香了,有鸡屎味,故名鸡屎藤。全国有很多地方用鸡屎藤做夏粑 ,这种粑又甜又香,很好吃。

217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又涨姿势了!

2017/5/6 21:59:57

朱云峰

谢谢高远兄的打赏!

147年前

因为爱

朱云峰老师是文坪镇哪的?

197年前

作者回复:

我是石井朱家的,但已出来二三十年了

2017/5/5 13:43:37

朱云峰

谢谢黄站长的编辑!

327年前

黄高远

立夏不呷粑, 蛇咬妇人家; 记得小时候好像有这么一句,不知是什么意思来历?

347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