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又是“夏粑”香飘时

又是“夏粑”香飘时

苏山 2009-03-19 15:33 26

(注:写于2004年。姚尧先生写成Ria 粑,我直接写成夏粑。)

前几天打电话回家,父亲与我说到,家里又准备开始做夏粑了。父亲说,可惜近段时间老家没人到广东,不然可以给你们兄弟俩带一些过来,让你们也尝尝,你们兄弟俩也有好几年没有吃过夏粑了吧。听说父亲这样一说,我回想一下,发现自己真的有好几年没有吃过母亲亲手做的夏粑了。放下电话后,真的很想念老家夏粑的清香。

做夏粑是家乡人的一种旧习俗,每年立夏前后各家各户都会纷纷行动起来,做夏粑吃。据说做夏粑这一习俗是明未清初的时候流传下来。据说当年吴三桂从衡阳一路兵溃下来,他手下有一大将带一路人马逃到我家乡。那时正值立夏时节,将士们一个个筋疲力尽,又饿又渴,但是营中的粮食又所剩不多了,这名大将心急如焚。他与将士们一起到野外去寻找野菜,当他行走在山路上,他突然闻到一股诱人的清香,那就是一种藤本植物散发出来的。他要手下的兵把它采撷过来,他细细闻了闻,认为这种植物竟然散发好闻的香气,就应该是可以食用的。于是就要手中的将士们大量采撷,把采来的这种藤本植物的茎切碎加在粮食中,然后蒸熟,做成“粑粑”给将士们充饥。当天晚上,将士们吃了一顿香气四溢的晚餐。这以后,由于天灾人祸,老百姓民不聊生,于是也学着把这种植物加在粮食中以食用。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不再把这种植物加在粮食里面,就用这种植物泡出来的水加在粮食里面,做成“粑粑”,我们老家人叫它为“夏粑”。于是就慢慢形成了一到立夏就做夏粑的习俗了。

做夏粑需要的那种散发出诱人清香的植物,老家人都叫它为夏粑藤。夏粑藤的植物学名字是什么,我一直不曾知道。记得读初中的时候,我曾特意带了一些去问我的植物学老师,他拿了那株夏粑藤瞧了半天,最后也没有告诉我,它是什么。夏粑藤是一种比较稀少的藤本植物,每年一到立夏时节,它就散发一种诱人的清香。老家人把夏粑藤采下来,这中间采撷夏粑藤是关键。由于大家都要做夏粑,所以采撷夏粑藤最好早动手,因为我们老家的夏粑藤就长在几个比较固定的地方,如果你去晚了,别人都已经采光了,你就会空手而归。当然你还是可以去开辟新的供货源,不过你一定要去那些特别危险的悬崖峭壁上,才能找到。因为夏粑藤喜欢长在这些地方,而且这些地方平时没有什么人注意,所以夏粑藤就可能不会被人采掉。

后来家乡人也学着偷懒了,不愿再爬到悬崖上去采撷夏粑藤。他们把夏粑藤的根刨回家,种在自家屋后的。这样夏粑藤成活后,他以后做夏粑时,就不用那样辛苦了。但是后来,大家发现种在自己屋后的夏粑藤也没有从野外采回来的香。于是大家还是不再偷懒,老老实实爬山越岭去采撷夏粑藤。

把采撷回来的夏粑藤洗干净,然后用菜刀把它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用一个干净的坛子盛着这些切成小段的夏粑藤,再加入清水泡着。泡个三五天,夏粑藤的清香都泡到清水里面了,清水也成了“香水”。把那清香四溢的“香水”盛出来,沉淀。用的时候,你轻轻地舀出最上面的“香水”来就行了。如果你嫌香气太浓了,你可以加一些清水进去。

与此同时,你要把一些精选出来、颗大粒圆的糯米磨成雪白的米粉。糯米磨成粉后,你就可以把“香水”加入到糯米粉里面,仔细地搅拌着,直至均匀,再用手慢慢地捏揉着,直至把米粉揉成团。糯米粉成团,以聚而不散为好。把糯米团放在一边的盆子里面。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干净笋壳叶子拿过来,用剪刀把笋壳叶子的前部和尾部都剪去掉,留下中间平整光滑、方正的部分。小心地把笋壳叶子剪到一些正方形状。事先盘算一下,估计要包多少夏粑就剪多少笋壳叶子。一般为了保险起见,最好多剪一点。剪好笋壳叶子以后,就可以动手包夏粑了,把揉好的米粉团取下一块,捏成圆柱状,然后用剪好的笋壳叶子包好放进锅里准备蒸。

当所有的夏粑都包好以后,就可以开始蒸夏粑了。蒸夏粑不能用猛火,最好用文火细煨,因为这样才能让夏粑的香气保留在夏粑里面,不至于全部溢出来。蒸至一个小时左右,当锅里一股股清香飘出来时,夏粑已经熟了,你可以大快朵颐了。这时,你还要注意的,就是只掀开锅盖吃夏粑时不要太心急了,以免烫着。

阅读 2.3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游客

嘻嘻。。。有吃的,赶紧过来瞧瞧!

来自IP:58.251.72.214

1615年前

逸儿

看到你文章的题目,突然想起好久没吃夏粑了,应该有十来年没吃过了,想起那个香味,都快流口水了。
记得小时候,经常和玩伴一起去找夏粑藤,看谁找的大根,看谁找的多,满山的找。。。。。。。
感谢作者的文章让我回味了夏粑的味道,也回想起了童趣。

815年前

周宜地

我以为,你们二位说的应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夏”,应理解为一段时间,不仅仅是立夏那一天。
苏山要是回去,带点过来哟,不过,天气热只怕会变味。

915年前

苏山

姚先生:我也一样,口音重得很。邓家铺的话与我那儿差不离的,也一样的土啊。
惭愧得很啊。有机会回家去看,姚先生。

1615年前

姚尧

回苏山兄弟:
说真的,我都不知道怎么拼出来,何况你也知道邓家铺的话土得很,而我就是那个永远改不了口音的人,你说我在重庆读了几年书,且我老婆也是四川人,我就是说不了四川话,害得我与岳父大人沟通都成问题.
不过,你所言的夏粑给人的感觉是立夏前后时才吃的,这易造成错觉.这不,荆竹_姜远林兄弟说,现在他正在家里吃Ria粑了呢,可现在离立夏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且是标准的阳春三月.
在此还要说明的一句就是:在邓家铺,Ria粑与立夏粑粑都有做的,且纪念的日子也会不一样,即一个是Ria粑节,一个是立夏节罢.

1915年前

苏山

姚先生:呵呵。你竟然知道夏粑藤,又知道Ria粑。那看来不是同一样东西。你那个拼音有点绕口。

2015年前

姚尧

文坪_花满楼先生说到田艾,在邓家铺又有一个节日,则这个节日也还过,那就是三月三,每到三月三那天,家里人就会去田埂上扯艾叶文蛋吃.并且会文很多个,在困难时期都要求每人一个.
回马坪_苏山老师,这种差异是不是那个时间上的差异呢,其实打个电话回去一问就出来了,不过我已打电话通知家里人准备夏粑藤了.

915年前

苏山

呵呵,这么说我嘴里的夏粑与姚先生的Ria粑不是一回事啊。有点弄不大明白了。按理说,荆竹铺那边的习俗与邓家铺的差不离的,我们的话都差不多啊。

915年前

蚂蚁蚂蚁

浙江一带还有用田艾做粑粑的习俗,是墨绿色的粑粑。粑粑里面往往放写肉丁笋丁,味道感觉还不错
田艾家里到处都是,有冷苦的香气,主要用来喂猪。

915年前

姚尧

回苏山兄弟:你所言的夏粑,就是我们邓家铺所说的"立夏粑粑",为此在邓家铺那边还有这么几句歌谣:立夏不呷笋,蛇咬你老母亲,立夏不呷蛋,蛇咬男子汉,立夏不呷粑,蛇咬妇N客.
其实,Ria粑不大可能要到立夏时再吃,从春分后到立夏还有一个多月,那Ria粑藤都已完全长有成叶了.因此,在邓家铺一带呷的Ria粑都是在清明前就吃开了.
或许这还真成了地域性的差异了?大伙儿一起来考证吧!!

915年前

苏山

看来大家都对吃的比较感兴趣啊。

515年前

蚂蚁蚂蚁

14楼:老人说过有一种夏粑藤,还指给我看过,只不过做夏粑很费事情,没有人再做过了。我那里好像是这种解释啊。
刚才查到,“水牛花”粑粑里面的“水牛花”又名清明菜,又叫鼠曲草

615年前

云中客_13270

13楼
文坪_花满楼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3-19 19:11:00

夏粑没吃过,夏粑藤好像有一股很奇特的香味
水牛花粑粑吃过许多

其实只要是立夏时做的粑粑就叫“夏粑”,我们那里干脆叫“立夏粑粑”,吃过吧?

515年前

蚂蚁蚂蚁

夏粑没吃过,夏粑藤好像有一股很奇特的香味
水牛花粑粑吃过许多

615年前

漫步*云端

呵呵!看着这文章,口水流了一地了,香!

515年前

茹获至宝

清明节回去有没有

615年前

雄陀刀具

双牌_李若龙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3-19 16:41:00

好像除了夏粑藤,还有一种叫“水牛花”的野菜,也可以做粑粑,儿歌有云:水牛花,踏粑粑。


呵呵,老乡,你竟然记得这个啊,!

那个水牛花好像也差不多是这个时候的,那个不用那么辛苦去弄,去田野里面采,,一下子就能采一篮子了。

1815年前

苏山

荆竹_周宜地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3-19 16:25:00

苏山写成夏粑,我觉得应是对的,挨近立夏时节才有,说得过去。


周老师,回去呷夏粑去,走不?

1415年前

苏山

塘_梅的评论,评论时间:2009-3-19 15:58:00

我马上就回家了啊,看来赶上了好时机,可以尝夏粑了。

苏山大哥,要不要去你家帮你带些过来啊?呵呵


好啊,带点过来吃啊啊。谢谢啊。

2315年前

云中客_13270

我们龙从那里也有这风俗,每年立夏这一天,家家都要做粑粑。
好像除了夏粑藤,还有一种叫“水牛花”的野菜,也可以做粑粑,儿歌有云:水牛花,踏粑粑。

2015年前

周宜地

苏山写成夏粑,我觉得应是对的,挨近立夏时节才有,说得过去。

2315年前

风来过

我马上就回家了啊,看来赶上了好时机,可以尝夏粑了。
苏山大哥,要不要去你家帮你带些过来啊?呵呵

1515年前

闲庭信步

是“夏粑藤”没错!做夏粑,这好像也只是咱们武冈人才有的习俗!

2515年前

闲庭信步

夏粑藤的清香很独特,不过好像香味的周期也只有那么几天,时间过了香味就淡了。

1915年前

苏山

不知道这个字写得对不?
按我们荆竹、马坪那边的话读起来,好像比较像。

4215年前

闲庭信步

经老同学这么一提醒!才知道又到了夏粑成熟的时节。小时候,经常和玩伴一起去找夏粑藤,往往只是找到零星的几根或一小把,最后还是妈妈出马才能做成夏粑。

16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