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忠源,字岷樵,湖南新宁人。早在他为诸生[1]时,即不屑于儒学经典的章句之学,而是留心致用治世之事,崇尚气节。道光十七年(1837),入选拔贡生[2]。道光二十四年(1844)大挑[3],获掌管教化的教职而回到了湖南。
此人极忠义,同年生武冈人曾如鑨、湘乡人邓鹤龄、陕西人邹兴愚先后病死于京城,贫困而不能回家安葬,他便背着他们的尸体回归故里;这种义举得到了时人的交口称赞。他是早期湘军的重要人物。新宁近现代史上,英彦辈出,与他开一代风气是有关的。
一、小试牛刀
新宁地接广西,多瑶人,时常作乱。江忠源敏锐地意识到天下必将大乱,便用兵法训练子弟,办起了湖南境内最早的团练。道光二十七年(1847)秋,瑶民雷再浩联合广西全州反贼李世德为乱,道府考虑征兵进剿,江氏说:“用不着!”江亲率子弟兵,配合友军,捣毁了雷的巢穴,活捉了他。事后,江被用为知县。道光二十八年(1848),任浙江秀水知县,任上捉获了十余个为害一方的凶盜。巡抚吴文镕待以国士之礼。
二、初战太平军
江忠源本在浙江任职,后因父病故而回家服丧。这时广西洪秀全反。咸丰元年(1851),朝廷命大学士赛尚阿领兵进剿。听说江氏善治兵,大学士急忙写信,要他前来助战。江忠源招集五百乡勇讨贼,令其弟江忠濬统领,号“楚勇”。江忠源也成了湖南湘勇出境讨伐洪秀全部的第一人!
江部个个衣破瘦小,官军见状,都暗暗发笑。几万官军根本不敢接近太平军。江忠源筑坚垒,步步逼近太平军。太平军轻其年少,又是新集合的队伍,不把楚勇当回事,莽撞地集合队伍前来挑战。江忠源并不急于应战,等到敌人靠近了,突然杀出,斩杀数百太平军。副都统乌兰泰对自己的部下说:“你们这些人哪,轻视人家楚勇,这下你们该服了吧!”都统有一侍卫叫开隆阿的,精通射技,曾射杀十来只老虎,军中 称为“打虎将”,他有点看不起江忠源。一次,开隆阿被太平军死死围住,箭也用尽了,情况万分危急;江氏知道后,策马将其营救出来,开氏高兴地说:“活开阿隆者,江公也!”江忠源因功擢升同知直隶州。
三、蓑衣渡之捷
咸丰二年(1852),洪秀全部突围进犯桂林,清军四总兵引颈自杀。乌兰泰以刀割臂,血流如注,以盘纳之,让众将士共饮,誓死保卫桂林。这时在家中养病的江忠源,个人出资招募了千余人,又把刘长佑叫来,兼程赶往桂林。他们还没赶到时,乌兰泰已因中炮而亡。江忠源进驻桂林城外的鸬鹚洲,三战皆捷。四月初一,桂林之围得以解除。他因功擢升知府。太平军转而攻陷全州,并有进击湖南之势。江忠源率先赶到富塘铺,太平军想到不能越此关,便把武器装备全都装于船上,准备从水陆二路进发。江忠源伐树堵塞河道,将太平军堵死在蓑衣渡,敌船始终不能前行半步。激战了二昼夜,太平军南王冯云山中炮阵亡。江氏缴获了太平军的大量辎重,迫使他们东走道州(今湖南道县)。
太平军的东走,也是当时的主帅不听江忠源的建议所致的恶果。当初,考虑到东岸空虚,江就建议分一兵驻防,没有被采纳;他又请求自己率部前往,又未获批准,终令太平军由此突围东窜。
四、驰援长沙
蓑衣渡之捷后,江氏转战湘南。西王萧朝贵进犯长沙,江忠源与总兵和春火速增援。等他们赶到时,太平军已占据了城南,猛攻长沙城。天心阁地势较高,太平军也正在作出试图占领的架势。江忠源见状,惊呼:“贼据此地,长沙不保!”急忙率所部争夺,伤亡了二十余人,江督部愈急,太平军终于退去。他赶紧守筑战壕,距敌阵地仅数十步远,双方共饮一水井,军中的击柝声彼此都可听到。由于江忠源的奋力死守,敌人的援军虽不断涌来,终无力突破。后来,萧朝贵阵亡,太平军多次穿地道攻城,都被江部打退。
十余天后,洪秀全、杨秀清率大军赶到,江忠源之弟江忠济自郴州尾追而来,与忠源约定共同夹击洪、杨。太平军埋伏在乱坟岗中,突袭江忠源,小腿受伤,坠下马来,幸被部众救。
五、力救南昌
咸丰三年(1853)正月,江氏为湖北按察使。五月,太平军欲进攻九江。慑于守将江公之威名,便改道进犯南昌。其时朝廷命拟赴任金陵(今南京)的江氏驰援凤阳,江上书朝廷,请求先救南昌。时值盛夏,士兵患暑疫,江忠源只挑了一千三百人,五月十六日,到达南昌,三昼夜急行军五百里。敌人惊呼:来得太快了!江西巡抚张芾将军事大权全交给江忠源。南昌章江门处在最前线,江公亲率所部抗击。为了防止敌人凭借有利地形进攻,他下令烧毁部分民宅。十八日,太平军全力攻城,江公用炮火猛攻,敌人稍退,转攻得胜门。官兵有四人缒城逃跑,江公严明军纪,下令处决。
江亲临前线,敌人炮火击碎身边侍从的脑袋,也决不退缩。敌人挖地道攻城,他也掘地应对。太平军攻陷城墙八十余丈宽,他与弟弟江忠济勇堵缺口,太平军尸体堆积如山,也不能突破阵地。他又多次组织士兵突出城外,袭扰敌人;夜晚又用绳索将敢死队员掉下城墙,去烧毁敌营。
不久,湖南增援的部队先后赶来,太平军士气大挫。江氏分兵扼守各要冲,令罗泽南(湘军名将,湘乡人)剿平泰和、万安、安福一带的太平军。江氏炮轰敌人军营,击沉太平军的船只,乘风火攻,到了这年的八月二十二日,太平军终于撤兵退去。坚守南昌达九十余日。
是役,咸丰帝赏其功,赐二品顶戴。
五、浴血庐州
武昌之围被解后,朝廷命江忠源巡抚安徽。江氏认为庐州(今合肥)地处要冲,必不能失,便请求增兵万人,防守淮南一带。湖北巡抚只让其率兵二千冒雨前行。到达六安时,太平军已攻陷桐城、舒城。庐州警报不断,庐州知府胡元炜说城中军力不薄,团丁都有万余人。本已生病的江氏留千人守六安,带数百人前往。到达庐州后,发现粮草、军火一无所有。江氏觉得胡有异志,本想诛之,最终还是饶其一命。庐州城墙有二十六里,总兵力仅三千。二天后,太平军蜂涌而至,团丁作鸟兽散。江忠源登上城墙,誓死坚守。太平军猛攻大西门、文昌门,城墙屡坏,江氏率楚勇殊死力拼,杀敌数百,力保不失。作战期间,他上疏朝廷,陈述战守方略,并说:“城存臣存,城亡臣亡。”咸丰帝回说:“庐州可失,而江忠源必不可死。”并赐霍隆武巴图鲁。
当时的情况万分危急。援军总计十余支,筑营四十里外,观望不救。陕甘总督舒兴阿兵有万人,畏缩不前。江忠源之弟忠濬、刘长佑率千人火速增援,奋力博杀,受阻于城外五里墩,难以靠前。被围一个月,太平军本已有退却的打算,但知府胡元炜暗中通敌,了解到城内粮草、弹药将尽,围攻更加凶猛。太平军攻陷水西门、南门,江忠源知大势已去,便引刀自吻,为部下所阻。转战至水闸桥,身受七伤,投古塘而死。时四十二岁。同时死难的还有多位将领与官员。八天后,他的部下周昌发冒死入城,将其尸体打捞上来,面部表情仍如生时一样。
江氏捐躯后,朝廷追赠总督,赐祭葬,谥忠烈,父母三代一品封典;令庐州、湖南、江西各建专祠,在湖北省城与罗泽南合祀三忠祠,极尽哀荣。
六、曾国藩识江忠源
江忠源中举人后,赴京会试期间,与同乡刘长佑一同拜会曾国藩。曾称江与刘是戡乱之才。这次会见,江氏对曾说:“新宁有青莲教匪,日后会作乱的。”江走后,曾国藩说:“老夫平生未见此等奇才!”又说:“这人一定会扬名天下,当以节烈死!”回家后,江告诫亲友不要参加青莲教,团结丁壮,添置兵器,作好了军事应对的准备。二年后,复上京城,曾说:你说的并没有应验吧。江就把自己的防备举措告诉了他。等到江忠源再回到湖南时,果然爆发了雷再浩之乱。一年后,又有李沅发祸。
咸丰帝即位时,诏大臣举荐人才,时为侍郎的曾国藩便举荐了江忠源。只因他在浙江工作的上级执意要留他,才未赴京。后来,曾国藩在长沙办团练时,令其统之,目的是为了日后平定太平军之用。朝廷本已答应了曾的请求。然而,江忠源谢绝了,毅然赴庐州之难。
江氏死后,曾国藩评价甚高:“军兴以来,死事者多矣!或邂逅及难,而幸厕忠义之林,何可胜道?当公赴江西之急,有诏令至金陵;及赴庐州之急,有诏留楚中,宜可少安以惜有用之身,公必蹈危地,甘死如饴,但求无疚于神明,岂所谓皎然不欺者耶?呜呼,忠已!”《清史稿》评曰:“湖南募勇出境剿贼,自江忠源始。曾国藩立湘军,则罗泽南实左右之。朴诚勇敢之风,皆二人(江、罗)所倡也。……此大将风规,不第为楚材之弁冕已!”
七、英灵吓退太平军
咸丰五年,太平军驻扎在大蜀山,山上有江公祠。夜晚只见山上有一个个明晃晃的火炬,又有兵器作响,敌人害怕,慌忙逃了。他的灵柩运抵新宁城时,太平军自东安前来进犯,攻打了七昼夜,最终逃走了。抓到了一俘虏,一问,说是战斗激烈时,看到了一支蓝旗军突现。蓝旗,正是江忠源所用的军旗。其时,实无此军。有人就说:江公英灵不泯,虽死,犹可杀敌。
注释:
1、诸生:明、清两代称已入学的生员。
2、拔贡生:清制,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贡入京师,称为拔贡生。
3、大挑:清乾隆以后定制,三科以上会试不中的举人,挑取其中一等的以知县用,二等的以教职用。六年举行一次,意在使举人出身的有较宽的出路,名为大挑。挑选的标准多重形貌。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卷四○七《江忠源传》,中华书局本。
2、(清)朱孔彰《中兴将帅别传》卷三上《江忠烈公忠源》,岳麓书社本,2008版。
3、(清)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六《江忠烈公事略》,岳麓书社本,2008版。
鸣谢:
文首照片是新宁杨溪江氏家族的旧居之地。照片为胡开雪老师所摄,见其“人网”文《石幕扁舟频入梦》。再次感谢胡老师!
img_0316:刘公忠祠的江忠源像2008712214629:胡开雪老师所摄的江忠源旧居,见其人网文《石幕扁舟频入梦》。img_2297:《国朝先正事略》所载江公事迹img_2281:《清史稿》之江氏传记img_2292:《中兴将帅别传》所载江公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