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别打着文化旗来伤文化《长沙晚报》

别打着文化旗来伤文化《长沙晚报》

林日新 2016-04-07 08:29

别打着文化旗来伤文化《长沙晚报》

别打着文化旗来伤文化《长沙晚报》2016、4、7
 
武冈  林日新  漫画/朱慧卿
 
唐代诗人杜牧七言绝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古流传,但“杏花村”到底在哪里,却莫衷一是。鉴于年代久远,没有准确的考证,类似“杏花村这样的名人故里、古代名址之争时有所发生,争夺战的背后,是文化之辩还是利益之争?(4月6日新华社)
 
近年来,由于地方政府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纷纷借名人或文化之名打造旅游胜地,谋求振兴当地经济之策。于是乎:“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四海为家,诸葛到处显灵,女娲遍地开花,观音菩萨选美,齐天大圣找不到家……”从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到历代神话故事、传奇小说中出现的虚拟人物都被你争我夺——名人故里之争波涛汹涌,狼烟四起。与此同时,各地相继大兴土木,建设景区景点发展经济,以此拉动GDP增长。
 
现在更奇了,从名人故里已漫延到诗词中出现的地名:“杏花村”——这个出现在唐代诗人杜牧《清明》中的地名。按文学的一般常识,“杏花村”不可能是实指某一个村子或一个地名。从诗歌中看,它只能是泛指“一个开着杏花的且设有酒店的村子”。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文学中的人名、地名、情节皆可以虚构的。就像作家笔下的故乡也是如此,众所周知,周作人的故乡在浙江绍兴,可作家却曾在《故乡的野菜》中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鲁迅谈小说人物的创作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作家作品的人物或地名与现实的原型或地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由此可见,如果硬要把诗歌中的“杏花村”确定在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乃至全国其他地方,那只能是说争者的无知了。
 
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种貌似文化之争,实则是利益之争。把名人故里或文学中的地名等文化资源作为经济利益争夺的砝码,有些地方甚至于无视历史事实去凭空臆造,牵强附会地傍名人,傍名胜,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歪曲和混淆,让历史的真实面貌更加难以复原,徒增以讹传讹的“伪文化”或“假文化”现象,这不是在传承,而是在破坏。
 
总之,文化遗产要传承,但应当敬畏历史、尊重历史,尽量真实地还原历史,不要把文化遗产视为商品,当成“摇钱树”,而忽视了文化遗产利用的真正意义。尤其别打着“文化旗帜”来伤害、抹黑文化,让那些并不拥有真实历史信息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假古董”来伤害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令人痛心。毕竟,没有真正的内涵和价值,标上“杏花村”又能如何?。【4月7日《三峡晚报》和4月8日《河南日报》也刊登】
阅读 8080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