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刷到一个视频,是很早以前新加坡电视台,教育部门联合主办的世界华人大学生辩论大赛。而且全程现场直播。
既然是世界华人大学生辩论大赛,受邀者都是海内外华人大学生。参加的肯定是名校中的精英,校园里的翘楚。最后杀入决赛的是台湾大学队和复旦大学队。辩论的题目也很有意思,到底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台湾大学代表正方人性本善队
复旦大学代表反方人性本恶队。
这场辩论赛确实很经典。几回合下来,两大高校选手,口若悬河,剑拔弩张。双方斗智斗勇、妙语连珠,言辞犀利而精准,整场比赛气氛紧张热烈,精彩不断。双方旁征博引、道古论今,什么黑格尔,康德 孟子,荀子孔子,弗洛伊德,佛祖,老子等观点依据都引用出来了。
最后的结果是,复旦大学即人性本恶队获胜。
'值得一提的,这次嘉宾评审星光熠熠。不光是邀请各大学者名流,金庸老先生也坐在评审团里面。身为国家总理李显龙居然亲自到场为冠军颁奖致辞。
看似一场哲学界恒古争论不休的话题在'这次辩论赛落下帷幕。但结果很难让人信服?到底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们应该相信孟子的还是荀子的?
这是一个无解题,也是后代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争论不休的一个千古难题?而且这些针锋相对,互相对立的观点都来自于儒家。
我相信每个中国人骨子里都信奉孟子说的性善论,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从小父母老师就教导我们要善良,爱国,勤奋。也就孟子说的:人性本善,坚守本心,自然功德圆满!你只管善良下去,老天自然会眷顾你的。
关于《三字经》里面的人之初,性本善。我想声明一下:绝对不是孟子说的,也肯定不是孔子说的,而是朱熹批示上去的,这本耳熟能详的《三字经》是元代一位文人编的。和孔孟无关。当然和儒家传统思想有关。但性善论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信是天生的,是与生俱来的本性。
但随着我们'长大踏入社会,看到这世界太多杀戮和掠夺,剥削和压制。为一己私欲的'战争和屠杀 ,等等,于是你就开始怀疑了,人性真的是本善吗?
荀子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们天生就追求个人的利益,这种追求会导致社会混乱。人性中有好利、疾恶、纵欲这三个方面的恶,人们追求利益,嫉妒他人,放纵自己的欲望,这些都是人性恶的表现。
正因为人性是恶的,才需要后天的道德和礼法的约束,通过学习和实践,逐步认识到自己的恶行,从而克服恶行,实现人性的升华。
西方的哲学家大多数是赞成荀子的性恶论一说的,从基督教的原罪说。而到近代,从马基雅维里到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无一不主张人性本恶论,
黑格尔也有一句名言,“人们以为当他们说人性本善时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但他们忘记了。当他们说人性本恶时,他们是说出了一种那种还要伟大的多的思想。
于是我们大多数人陷入了这两种思想的漩涡,两边都有理,不知道听谁的?
人的一撇一捺,看似简单,其实复杂,代表着阴和阳,善与恶。黑与白。人的性格其实也很复杂。有天性,自然属性和环境属性三个方面造成。
天性是纯天然,就是你生下来那个状态,无善无恶,无坏无好。就是《道德经》老子说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认为婴儿状态最与道接近。但伴随着个体的成长与成熟,生命反而与道越来越偏离。婴儿无知无识,没有欲望,所以不会为外物所累,不会为追逐功名利禄而耗精损气。这也是一个人最好状态。
但人一旦长大的,他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就彰显出来了。自然属性指的就是无节制的本能和欲望,贪嗔痴慢疑,人之天性也。是与生俱来的;而社会属性则是通过社会生活、你要出人头地,要名要利,你要功成名就。金钱美女。你要竞争,你要掠夺,甚至你还为了目标,你不止一次次违反道德,游走在法律的边缘。违法但不犯法。它属于后天属性。这种恶习也就是荀子说性本恶的重要依据。
当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随着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周围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很纯朴,善良,人们都安居乐业,民风淳厚,你的恶也会被这环境所教化,感染。自然善多恶少。
但如果你出生在饥荒,战争年代了?整个环境都是掠夺,屠杀,剥削和压制。你的善还真的还能做到从一而终吗?
道德有时候是个伪命题。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言,生存和欲望是大于道德规范的。
所以才有佛家说的:十善十恶的标准。并提倡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才要人修行成佛,所谓的修行不是打坐念经,更不是皈依出家。而是修心,修身语意。修去红尘中的贪嗔痴,化为心中的正觉净。
后来的王阳明根据禅宗的基础上提倡心即是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到底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哪一个才是真的你?可能哪一个都不是,真正清净的心是无善无恶的。引用用六祖慧能大师教来夺取他衣钵袈裟的惠明的一句偈语: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