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上
题记:看电影“活着”有感,敷成此文。
关于祖上的点点滴滴也只是几十年来由父亲母亲嘴里零零碎碎地知道些。父亲是沉默寡言之人,很少谈及这些事情,母亲虽然嘴碎,但也只热衷于邻里短长。其实,我一直有一种渴望,想了解多些关于祖上的事情。
我没见过爷爷,应该在襁褓中见过外公,当然是全无印象。奶奶在伟大领袖去世那年驾鹤西归,而外婆至今健在。
太史公叙述三皇五帝之事,认为“其文不雅驯”,意思是传说的东西多,可信的成分少。我讲祖上的故事,大略也如此吧。
爷爷奶奶育有二男二女,我父亲是最小的一个。爷爷靠开作坊发家,雇有若干长工和学徒。奶奶是爷爷的正室,在家排行老九,家里甚有资财,是个有几百亩田地的小财主。所以,在当时是门当户对的了。
本姓大多聚居于太平门一带。日本人的兵锋曾经抵达黔巫之地的武冈,故有“走日本”一说。当时,太平门附近的房屋全部被焚毁,估计是打仗的需要吧,多半是守城部队所为。后来逃亡者返归故里,最先砌房的是爷爷,还不只建了一座。大姑爷,一个乡下老农曾经随口说:“太平门有半条街是你家的呢。”
大姑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农模样,在农村劳作了几十年,和任何其他六七十岁的农村老头并无二致。然而,大娘,爷爷的大女儿,也是老大,下嫁他的时候,可不是这般光景。大娘是正儿八经读过私塾,能识文断字的,还做过一阵子的老师。大姑爷家也是当地一户殷实人家。我们今天看到城乡差别巨大,其实在四十年代,城乡差别并不大。就是建国初期,也有好多人放弃了城市的工作而宁愿回乡下种地。所以,大娘嫁给大姑爷的时候,风风光光,完全一副大小姐的派头。当然,这种荣光我是不可能见过。我见到的大娘就是一个标准的农村妇女,而后渐渐变成一个标准的农村老太太。大娘前些年去世,晚年生活较为艰难,每年都会来我家小住些日子,父亲总是偷偷摸摸地塞些钱给她。为此,父母亲不知吵了多少次。父亲是性格软弱的人,一辈子都在母亲的盛气凌人之下,唯有在这件事上很坚决。
爷爷在解放前就去世了,奶奶孤儿寡母守不住家业,基本上靠变卖家什为生,于是渐渐贫困了,解放后以至沦落到寄住在公屋里,巴掌大的地方,家徒四壁,这就是我小时候的印象。不过,余晖还是有一些的,同样一起挤住公屋的邻居一般叫我父亲“四爷”。大家一样的贫穷,都一个级别了,这声称呼不过是昔日的习惯。我曾经问过父亲他童年的生活,父亲平淡地回答:“你爷爷死的时候,我也才几岁呢。补丁衣服还是要穿的,不过比别人吃得好。”然后又说:“幸亏败家了,不然,‘四清’,‘文化大革命’怎么过?”。所以,小时候,每遇到填“家庭成分”一栏,我总是小心地写上“小手工业者”,很羡慕那些填“贫农”的。
大伯因为年龄较大一些,排行老二,故享受到了较多的余荫,而有幸读完初中,考上中专出去了。从此远走他乡,一生之中,只回来过寥寥数次,最后定居在武汉,真是我的“于勒叔叔”啊!父亲纵然天资也不错,却因家境破败如斯而只念了很少的书,倒是做得一手好篾活和打得一手好算盘,心境淡泊,与世无争地过着日子,倒也平平常常,波澜不惊。
爷爷葬在马家桥方向,我一直没有搞清楚那个地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要经过一条水渠,水渠的水很大,很清澈。然后走田垄小径,在一大片田野的中间,有一小片林子,地势不高而水土丰厚,按风水格局讲,大略能保佑后人小康绵长吧!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持节云中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