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讀者》,也常爲《讀者》裡面的一些文章而感動。近期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貴族與流氓》,一直對裡面的兩個主人公命運發展的結果念念不忘,感慨萬般。
歷史上的項羽和劉邦都是同一歷史時期的兩個不同类型的英雄人物,這是不爭的事實。一個被圍垓下,演繹了《霸王別姬》的悲劇而流傳千古,一個“我父即你父”的流氓邏辑的執行者卻建立了存在幾百年的大漢天下。
《貴族與流氓》裡,易中天先生分析了他們兩種不同命運的結果:無賴打敗了英雄,流氓打敗了貴族,其實這兩種不同命運的結果是兩種不同性格發展的一種必然結果。項羽是英雄,出身於貴族,劉邦是流氓,出身低微,正因爲這樣,造就了他們兩種类型完全不同的性格,項羽清高,做事循規韬舉,劉邦卑賤,做起事來當然能夠放開手腳了。記得我小時看過一部叫《楚漢爭霸》的電影,裡面有一個经典的戰鬥片段,當時兩軍隔河對峙,項羽抓了劉邦的父親,用現在話說叫人質吧,他對劉邦喊:“你不投降就殺了你的父親”,而劉邦是這樣回答的,我曾與你是結義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今你要殺了我們的父親,是你不義,如果你要殺,可不要忘了給我也分一杯羹。這樣一來,做爲英雄的項羽自然是不敢殺了自己的“父親”了,当然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也变得没有实际意义了.這不正說明了兩種性格決定了兩種不同的結果嗎?
還有一個問題可以說明,兩種不同的性格決定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爲方式,兩種完全不同的行爲方式爲兩種不同的命運做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選擇。因爲項羽出身高貴,正是他的出身高貴,人難免會出現一種雙重性格,正如易中天先生在《貴族與流氓》中分析的。他說貴族容易清高,清則易污,高則易折,這樣一來,做起統帥來難免疑神疑鬼,而劉邦出身於無賴,他處在社會的底層,這類人往往會注重實用主義,正因爲實用,所以做起事來自然能攏賂人心,得到的人才自然也能不苟一絲地乾大事業了。讀書時我們學過的《鴻門宴》裡不正是這樣嗎?項羽本來是想以宴請劉邦的名義把日渐强大的劉邦殺掉,但正因爲他的疑心疑鬼和自命清高,不聼取亞父的計謀,這使得他不僅沒有殺成劉邦,反而使劉邦有得機會溜走,劉邦不同了,情況不對,三十六計,跑爲上計,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正因爲這,才會有秦始皇游會稽山時項羽不計後果地喊出“彼可取而代也”的話來,而劉邦不同了,他在咸陽看到秦始皇那種壯濶的場面時衹是私底下有“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想,這是典型的實用主義的典范。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满背情怀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