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冈,春秋、建国时属楚地。秦时属长沙郡。西汉武帝时,分长沙郡的一部而设零陵郡,辖都梁县(今武冈)。武冈得名有二种说法:(1)东汉时,中央政府讨伐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蛮人(少数民族),蛮人退保境内一山,故称武冈。一说,东汉时,朝廷进讨五溪蛮(少数民族),驻兵于境内一山,故称。二说略有不同。(2)武冈因其地近邻武陵山地区,因而得名。
三国孙吴政权时,分零陵郡的一部而设邵陵郡,仍辖都梁县。后来吴主孙皓于宝鼎元年(266年),改为武冈县,隶邵陵郡,辖于荆州。南朝沈约则说晋武帝才分都梁而设武冈县,时间略晚。不过,有史料表明,晋时只有都梁而并无武冈,后来的南朝宋、齐二代,则是都梁、武冈二县并存,属邵陵郡辖 。南宋人王象之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武冈县废置不常(不固定)。
南朝梁时,大通三年(529年)因梁武帝之子萧纲为太子,为避讳,故易武冈名为武强。也有一种说法,隋灭南朝陈后,撤武冈县入邵阳县,至炀帝大业末改为武强。这种说法实际上否定了避讳一说。隋一度还改为武攸县。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又恢复武冈旧名。唐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的意境很美,描绘了武冈的秀美山水。
北宋哲宗元丰年间,武冈属邵州,辖九乡,有山塘、关硖、武阳、城步四寨。元丰四年(1081),又分武冈之地,设莳竹县(即绥宁),不久又撤废。至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为了有效抵御溪洞的少数民族,升武冈县为武冈军,县地更名为临冈。崇宁五年(1106),又复武冈军之治所(“军”之驻地)为武冈,另辟地而设临冈、绥宁二县,仍辖于武冈军。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45),高宗荡平溪洞(少数民族),以其首领杨再兴父子所居之地设新宁县(当取新近平定之义),隶武冈军。自崇宁四年升为军以后,守将都用武臣。这与宋用文臣知州、军的做法相佐,当是此地不大安宁,须武将方能镇守之的缘故。这一局面,直到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才改变,终于还是用了文臣。算是恢复了宋朝的祖宗家法(宋人最讲究这一点)。
这个地方民风淳朴,尚节俭,很少有讼案。至徽宗崇宁年间,当时的武冈已较为发达了,史称:“市井稠密”、“商旅往还” ,人口众多,商业活跃。土特产有黄精、提壶。南宋政权在武冈修建有大粮库(称都仓)。又建平抑粮价,保障供应的常平仓。为防荒年,在乡社建粮仓——社仓(又称义仓)。当然,宋统治者对武冈也是多方盘剥的。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八月,朝廷要求武冈承担钱一万缗,分上下半年完成。
武冈的教育也有不俗的表现。周仪,紫阳人(当在邵阳塘田、塘渡口内,其时属武冈辖),北宋真宗朝中进士第,仁宗时官居谏议大夫,为嘉祐名臣。南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武冈军学教授(当地最高学府的校长吧,不一定恰当)陈缜,记载当时武冈军的第一把守林祖洽(浙江四明人)曾在改建学校外门竣工的典礼上说:都梁自古以来就是边鄙落后之地,兵家必争之所,“今儒者(读书人)日众,数十年来,夷人向化,闻其豪右(豪宗大族)有买经(儒家经书)教子者,岂非文德渐摩之效。”他高度肯定了武冈军的文教事业。末了,他号召诸生努力读书,诸生都说:“唯!”(表决心的应答之声)
历史上与武冈相关的名人,大家比较熟悉的有陶侃,西晋时曾为武冈令,他是大诗人陶渊明的先祖。其实,还有不少的。王导,他属著名的琅邪(今山东境内)王氏大族,是再造东晋的功臣,对以他为代表的大士族,历史上有“王(王氏大族)与马(司马氏)共天下”之说。王导因讨华轶有功,封为武冈侯。至唐代,除上文提到的王昌龄外,潭部戎帅、御史中丞柳公绰也是很有影响的人物。唐宪宗元和七年(812),为抗击蛮獠的骚乱,他屯兵于武冈,立下了赫赫战功,大文人柳宗元曾作《武冈铭并序》以赞颂之。两宋之交的著名诗人陈与义于高宗建炎四年(1130)至邵阳,途经武冈军的孔雀滩(孔雀滩:《舆地纪胜》引《武冈志》注:水门。可见,当时是依资水筑门,来拱卫城区的。今仍有水南门之地名),从城区经过了的,最终定居于紫阳山,曾多次赋诗题咏武冈风物,如“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观雨》)、“出山复入山,路随溪水转”(《观山》)等,又作有《周氏读书石室铭》。
本土有名的人物,有道士申太芝。唐肃宗乾元年间,因忠于朝廷,被赐为安国大师。又有五代曾任邵州刺史的邓处讷。宋有仁宗嘉祐年间为谏议大夫的周仪(参前文)。另一最值得一提的人,应是南宋时期的向敏衡。理宗时有一籍贯江西的诗人王义山作《题武冈向敏衡无加庄》一诗,说:“恭惟陈简斋(与义),与鹤山魏公(魏了翁)。堂堂二先生,后学之所宗。……武冈有向氏,乃祖家诗礼。简斋曾来访,鹤山亦踵至。”陈与义其人,详前;魏了翁,四川蒲江人,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之一。二位先生都前来拜访向敏衡,足见其学识非同一般。宋人有一叫李友直的武冈人为进士,见于《湖广通志》卷14:“济川桥,在州东二十五里石羊渡。宋武冈进士李友直建。”但并未指出宋的具体年代。其他更详细的资料,也难详(宋时李友直还有二人,他们并不是武冈人,二位事迹较显)。
属今武冈境内的风景名胜有平理堂、净治堂、归美堂、会心堂、燕香堂、朋簪亭、袭芳亭、宣风楼、招屈亭、问月亭、水云乡、湖光亭、申申堂、日华山与月华山(云山境内)、景星观、明月池、宝方山(法相岩)、金城山(位于县界,称六十八福地)、丹砂井、紫菀洲、绿罗山、白香湖、采菱城、蔷薇水与猿藤水(云山境内)、虎啸岩、白鹿寺、放鹤陂、投龙洞(云山境内)、孔雀滩、凤凰台、道者岩(位于古山,称六十九福地)、侯公洞(位于古山,六十九福地)、礼仙山、尊圣寺、圆通洞、云山不夜、清凉境界、金云福地、七十一峰阁、二冈相对、千寻石室、八所崖洞、都梁山、都梁侯国、都梁故城、娘子神祠、李陵庙、邓公阁(纪念邓处讷)、周谏议读书台,等等。
武冈军内还有敖山神祠(祭神的祠堂)。徽宗政和元年(1111)三月,皇帝赐庙额“敦济”二字,政和六年(1116)四月,封庙为广应侯。我想,今天的敖山街当由此得名吧。还有黄岗神词,政和三年,赐庙额嘉应,宣和四年封普应侯。
附记:本文主要是供乡人阅读的,叙述尽量用白文,文献的出处,也并没有严格地按规范操作。宋以后,因不是我的专业范围,故未曾涉及。俟他日有余力,始补足之。
参考文献
1、(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中华书局标点本。
2、(宋)祝穆《方舆胜览》,中华书局标点本。
3、(宋)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标点本。
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影印本。
5、(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本。
6、今人马蓉等《永乐大典方志辑佚》,中华书局标点本。
7、《全宋诗》卷3354,北京大学出版社。
8、(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礼20之103、150,中华书局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