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言宋 2009-01-02 17:47 27
都梁月点评:一场记忆已久远,上山下乡燃硝烟。阶级斗争黑九类,乡村改造受熬煎。天地一春百花放,小平您好新一页。血花泪花开心花,人世齐颂邓爷爷。

记忆中的文革“下放户”

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吧,我们大队来了几户下放户。我家附近,九队、十二队各一户,我所在的十三队也有一户。印象中,下放户,都属地富反坏右那一类的,都是来农村接受改造的。

我队的那户户主姓黄,五十来岁吧,与她夫人都是小知识分子,都曾是教师。他们全家都来了,共六人,三子一女。他们刚来时,寄住在别人家较为破旧的木房子里。当时农村住房都如此,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并无歧视之意。房主是一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复员后在县城工作,他听说生产队把五类分子安排在他家,就回来要求生产队给补贴,生产队没有这笔经费,就只得把他们全家安排在生产队的一放石灰等农具的茅棚里。茅棚是土墙砌的,上面盖了一些茅草和杉树皮,雨天常常漏水,老鼠也多,鼠洞不少。

这位黄先生高度近视,戴着一圈又一圈的眼镜,有人叫他“黄瞎子”。生产队劳动有时要出晚工的,他很难适应,要人家牵引才能走路。为了照顾他,队长让他在晒谷坪晒谷。夫人身体不大好,干活也不大行,还闹过笑话。耨田时,她只是用脚或手把稻田的水搅浑,而不是去疏松水稻的根部。倒是稍大的二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干活还不错。最小的一个与我差不多大。一家子这么多人,劳动能力不是很高,自然赚不了多少工分,在一个劳动日仅二角多的日子里,他们家的生活之窘迫是可想而知的,比一般农户更难过。父亲是生产队长,常让他把一些细小、破碎的红署、胡萝卜、白萝卜拿回家去。有些农户对此有意见,父亲说:他们是县里叫来接受改造的,我们总不能把人家饿死在这吧。

这位黄先生是相当谦和的,夫妻俩从未拌过嘴,也从未见骂过自家的小孩。对贫下中农,则更是客气,生产劳动中也少有怨言。我们这些小孩最初并不敢与他过多地接触,因为他是坏分子啊。“四人帮”粉碎后,恢复了高考了,知识分子重要起来了。这时,他虽然还没有平反摘帽,心情却畅快多了,意识到下放的日子快要到头了。我们这些快要小学毕业的小孩,对读书也有了浓烈的兴趣。他便自觉地充当我们的老师。白天,是要劳动的,他给我们传授知识大多选择在晚上。春夏晴好时节的夜晚,他在茅舍前的竹林坪里给我们讲了很多读书人、科学家的故事,也辅导我们学语文、数学,我们都是席地而坐的。秋冬或是刮风下雨的天气,我们就转至他的茅舍里,没有多余的凳子,也没有多余的地方,我们就一个个站着听他讲授。进入初中后,又给我们讲授代数、平面几何的知识,并时常出题检测我们。那时的初中是不开设英语课的,黄老先生偶尔给我们来几句英语,叫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

大约是1978年吧,他就被调到公社中学教英语去了。有时,他要回到村子的家里来,我们就跑他家里去,他仍然会教我们数学方面的知识,并嘱我们几个好学的小孩好好读书。有几次谈得很晚了,都是由我们几个小孩把他送回中学去的,一路上,也仍是教诲不断。

大约是1979年吧,他摘帽了,全家得以回城,几个儿女也陆续安排了工作,我们就没有见过面。这位老先生对我的成长是有较大影响的,可以说是一位不是老师的老师。

隔壁十二生产队的下放户是一刘姓人家,户主是女的,我们都叫她“刘家奶奶”。他们为何下放,阶级成分是什么,作为小孩是一概不知的。她虽是隔壁队的,却与我们同住一院子,所以,平常交往特别多。她与黄先生一样的和善。尽管生活窘迫,但脸上时常写满了笑容。她带来了二个儿子,大儿子,有一媳妇,还有两个小孙女,大的6、7岁,小的4、5岁,共六口人。

很不幸,有一年,她的大儿媳妇难产,因没有及时送往医院,就去逝了。生下来的小孩也最终没有保住。记忆中,那女的长得很清秀,不到30岁吧。由十二生产队把她娘儿俩草草葬在大队小学附近的黄土地里,坟地至今仍在!

她家的两个儿子,都是泥水工(以前在县城大约是建筑工人吧),工做得不错,当地百姓对他们的口碑很好,所以,她们全家较黄姓人家似更受人们尊重,生活也过得稍好。

刘家奶奶的小儿子,娶的距我们村不远的一女子,生活是幸福的。婚后不久,她们全家也就回城了。我们队的黄先生的女儿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生活所迫,他们夫妇俩同意,准备将她远嫁给城步威溪冲里的一户人家(山里人家,我们当时很羡慕,他们有树、竹可砍来卖)。那男的我们见过。小女子坚决不从,夫妇俩也并没有逼迫,此事自然作罢。村里一个小伙子很喜欢她。如果不是后来回城的话,他俩应会结连理的。

有意思的是,刘家奶奶的几个外孙,与我关系都很好。有一年,她南乡(文坪那边)的大外孙来了,他比我大一岁。他的父母好像是教师,有很多书。暑假上外婆这边度假,他带了些书过来。我也很喜欢看书,但我手头只有连环画,他就用一本叫《武陵山下》的书与我换着看。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长篇小说。当然好看,至今我还能记得其中的某些情节。从此,我就不大喜欢看小人书了,而四处找人看较厚的小说看。这应当感谢我这个好朋友。以后,他暑假还来过几次,依旧有书看。再后来,他不大来了,则是二个弟弟依次过来了,仍能从他们那里看到一些书。刘家奶奶回城后,我就与这些儿时的小伙伴失去了联系,令人遗憾。

刘家奶奶回城后,我奶奶去看过她,奶奶说她很客气,招待了她一顿,说是她的外孙还在念叨着我。有一年,我父亲上城里卖嫩苞谷,遇到过她,谈话中,她也问到了我的近况。

阅读 3.5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春的信息_2552

那一段岁月难忘却,是胡老师记忆中的一块铁。

1216年前

舟子

此文让我感受到知识对一个人的人格支撑力量!向知识分子致敬!

1916年前

言宋

我记忆中的那段岁月,人们是不能搞家庭富业的。不过,即使搞了,只是生产大会上说一下。当然,大会点名批了,大多也就不会再干了。似乎不用批斗。

1716年前

都梁月

读此古风,令笔者忆起文革中发生在本大队的一桩惨事:一地主分子被民兵指挥部吊打三天,死后竟被老鼠吃掉眼睛,尸体惨不忍睹。据说“罪行”是利用冬闲外出搞副业。李家壮妇的故事若发生在计划生育年代,可就要“罪”加一等了。

1016年前

都梁月

话音未见落,身上挨皮鞭。夜阑人已静,月儿上中天。
队里批斗会,持续战犹酣。更有黑心者,使出杀手锏。
弯腰又捆绑,孕妇直呼天。此情此景在,慄慄不忍观。
夜风呜呜泣,月光皎皎寒。呜呼!自古民以食为天,是“社”是“资”有何干! 天不祸人人自祸,令吾辗转苦难言!

1216年前

都梁月

再录一首有关贫下中农的:
《古风·批斗会》

李家有壮妇,泼辣远近传。上山能伐木,下地可犁田。
走路快如风,轻挑百斤担。膝下四女儿,企盼有一男。
肚里又添丁,生计日艰难。奈何大寨工,有劲也枉然。
平生手脚勤,壮妇自盘算:做点小生意,贴补柴米盐。
谁料那年代,此举惹祸端。定为坏份子,批斗没个完。
壮妇不服气,诘问坏何见?“投机倒把罪,外加不服管”。

1816年前

言宋

我对下放户、知青这一群体的生活所知并不深,当时较小。望巷月君多写写!

1016年前

言宋

《农友》一诗所写的情开形,何止是知青,一般农民亦然。

916年前

都梁月

呵呵,将您的空间当作自留地了,罪过罪过!

1416年前

言宋

文化水平较高的知青当教师的多,我小学、初中的老师就有知青。当然,大多是一、二中毕业的。

1616年前

言宋

下放户与下乡的知青是不同的。下放户多为地(主)富(家)反(革命)坏(分子)右(派)。知青多是单一的,不会举家下放。

1516年前

言宋

胡君是个有心人,弄了这么多知青题材诗!

1416年前

都梁月

图个情投意合,书情趣,寄笔墨,浇块垒,写蹉跎。临风对月,诗酒琴棋心宽阔。更兼妙哉英特网,把世界都缩在被窝。打字不怕一指禅,添加删除不罗嗦。有人说:嘿,酷啊,这老家伙!闲言碎语耳旁过,照样沉溺在屏幕,不管他是讥笑,还是羡慕,咱图个自己快活!

1216年前

都梁月

煤油灯下读红楼,吟风弄月荒草坡。找乐子到处都能有,取营养不在钞票多。唐诗当美酒,宋词作大馍。写标语权当习书法,搞宣传只做练秧歌。管它是文场操琴,武场敲锣,我都入伙。急流勇退正当年,胸无大志不做作。

1716年前

都梁月

稚气未脱便下放,十几年美青春全耗在泥巴窝。其中的苦辣酸甜,动魄惊心,唉,不忍说。冷看他斗来斗去,花开花落。一年年运动接着运动,惹不起,咱躲。饥寒交迫又怎着?悲也要过,乐也要过。

1416年前

都梁月

《哭也是过,笑也是过》

老家伙!哈哈,这称谓不错,咱也跻身在老家伙。嘻嘻,只是咱解放战争未赶上,抗美援朝没撵着。更别提革命暴动举火把,八年铁血抗日倭。天生的红五类,却没给地主扛过活,这不是我的错!

少年时知道反右派,大办钢铁紧接着。失学田头捉泥鳅,大食堂没饭肚子饿。咱勒住裤带听大戏,喜欢那扣人心弦的喜怒哀乐,生旦净丑,水浒三国,都让人乐呵呵……哭也是过,笑也是过。

1716年前

都梁月

农友

十载荷锄记忆真,当年农友倍相亲。
同挥热汗浇黄土,竞唱秧歌入巧云。
半块粗馍双果腹,一则笑话两开心。
牧归野外逢凉雨,拥进羊群体共温。

“拥进羊群体共温”真乃生活之结晶。下放牧区的知青们应有同样的生活体验。这样的佳句只能在草根文学中见到。或许难入学院派的法眼?

1416年前

都梁月

自留地

应是承恩刘少奇,一家一块补年饥。
精耕细作情多寄,日近时亲影不离。
稻麦葱茏超社垄,土田肥沃胜公泥。
队中养病家玩命,私字当头狠狠批!

这首诗不是在描写俺弯弯绕大叔和常富兄弟吗?其实,这并非富裕中农的专利,贫农雇农都一样。食毕竟是天,而自留地里的食比天还要大。“三年自然灾害”中活过来的人体会尤深。

2016年前

都梁月

三战指《地道战》、《地雷战》和《南征北战》。“三战情节词可背,八出样板耳能详”真不是夸张。可惜年轻人的高速大容量“硬盘” 上都刻写了这么些东东。“男女青年何渐少”?原因很简单:一方面电影千篇一律,无趣得很;另一方面,在正负电荷间的电磁力及距离越小引力愈大的万有引力双重作用下,银幕下的故事自然比银幕上精彩得多。而“黑灯影”正好做掩护。

2916年前

都梁月

露天电影

呼朋引伴到郭庄,银幕高张打麦场。
三战情节词可背,八出样板耳能详。
爱瞧精彩星眸亮,惊见杀伐月魄藏。
男女青年何渐少?黑灯影里已双双。

1716年前

都梁月

倘黛玉身体允许,还可能参加“铁姑娘战斗队”,“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对荣国府的少男少女来说,较为理想的下放去向是,按亲戚关系下放到京郊刘姥姥的生产队,应能得到些适当的照顾(巧姐的遭遇可资证明)。

3616年前

都梁月

按说《红楼梦》也应归入封资修之列,只因伟大领袖爱读,且推荐给许世友读五遍以上(可怜大老粗,也关风和月!),“糟粕”自然成了“精华”,故知青们才能公开读红,聊以解饥。设若宝黛生在知青年代,也被“鼓励”下乡,恐怕不会“闲赋菊和梅”,而只能“勤操镰与锄”了。

3316年前

都梁月

知青下放农村后,就得和农民一样,适应贫乏的物质生活与超强的体力劳动。与农民们不同的是,知青们既然读了几年书,就有对文化知识和精神生活的追求。

2816年前

都梁月

《临江仙·知青生活之一》

草树凝烟山色暮,门前细雨霏霏。辛劳哪得问愁悲。插秧筋骨断,垒坎土粘眉。

落户经年犹似梦,壮怀逐日灰飞。《红楼》一部紧相随,可怜痴宝黛,闲赋菊和梅。

2116年前

都梁月

录知青朋友诗:

冷酒吟诗逐雪寒,慨然霜面忆当年。
如歌岁月千秋唱,似火年华万丈燃。
洒尽豪情耕大地,抖足壮志战苍天。
痛思多少不堪事,无悔人生海样蓝。

3216年前

都梁月

一场记忆已久远,上山下乡燃硝烟。
阶级斗争黑九类,乡村改造受熬煎。
天地一春百花放,小平您好新一页。
血花泪花开心花,人世齐颂邓爷爷。

3316年前

兵子驼

哈哈,很精典啊,要是可以有多这方面的相片就更好了,因为我家以前也有下放户来过,是我爸说的,我爸说,他们很可怜的,农活不怎么会做,有时吃的也不够,大家农民还是会帮他们们的,那个时代的生活,好艰辛的啊

2316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