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读了《民国教授》,前几天整理书橱,忍不住翻出来重新浏览仍然有令人击节的痛快。这本书都是文化名人写的回忆民国大师的文字,作者很多是大师的闭门弟子或者同事。民国时代的教授、大师们很富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表现出独立特行的风范。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思想不动摇,承担起传统文化与学术传播的大任。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在自己研究的领域取得了很深的造诣,后人很难超越。比起现在的某些所谓教授学者专家,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浏览完毕,细细梳理一下,对民国教授大师们做几点概括性的小结。
一、真正的实力派,学问绝对不掺水。清华四大国学导师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陈寅恪,都是学贯中西的泰山北斗。陈寅恪是史学巨匠,一生不图名利,游学欧美,只图学问不求文凭学位。赵元任先生是著名的数学家与物理学家,但是他发现自己的语言天赋卓绝,毅然改学语言学,其在语言学上的成就至今无人逾越。国际音标的发音就是采用赵先生的读音,其时赵先生已经年过八旬了。
二、高擎人格与学术尊严,绝不苟且。民国大师把学术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傅斯年、陈寅恪、刘文典、陈垣等都是典型。陈寅恪先生尤为突出。解放之后,伟人想请陈先生出山担任史学所第三所所长,陈先生提出的条件得不到尊重,他老人家果断放弃。
三、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大师们为人处世,有自己的底线思维,高于俗人远矣。梁漱溟先生解放后几次与伟人发生不愉快,敢触龙鳞,对个人崇拜,对滥用权力凌驾于宪法之上的错误行为大家挞伐毫不留情,这在当时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在想,为什么那个时代出了那么多的大师,他们思想之深邃,学问之精深,识见之广博,与那个物质落后的时代极不相称。如果说他们是天才,为什么那个时代出了那么多的天才,群星灿烂,熠熠生辉。
文化人的人格理想与道义在他们那一代人身上体现得如此崇高,丝毫没有现代学人普遍的浮躁,世故乃至庸俗。这一点是我十分崇敬的。那时没有政府的号召,也无各种经济利益的刺激,但是他们主动承担起文化的大任,一心一意地甘坐冷板凳,兀兀穷年。这就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敬业精神与使命意识。他们都是有文化信仰的人。
反过来想想,当今这个时代,一切的学问似乎都离不开一个“钱”字,没有钱立不了项,没有钱就搞不成科研。难怪看到大款潇洒快活,知识分子大都羡慕得不得了。前不久看到武汉几所名校的领导们大捞油水,中饱私囊,受处分的副校级领导好几个,我心里觉得中国的教育真是不得了了。仔细一想,其实何止武大如此?何止华科大如此?哪里有项目,或者说哪里有课题哪里就有教育腐败。
不过话又说回来,民国时代经济落后,但是对教育还是非常重视的。那个时候的大学教授们的薪水也很可观的。据说当时的名教授都是三百大洋以上的月薪,按照现在的换算那是月薪好几万的了。鲁迅月薪可以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政府能以这样的薪金聘请教授,当时的政府对教育尤其是对教师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最近看了岳南的《南渡北归》,里面写了一个真实的事情。抗战最严酷的时候几所大学都南迁组成临时的西南联大,老蒋说国破了可以重建,文化没了就亡国灭种了,教授与学生都是文化的种子,要保护好。于是老蒋调动军队护送师生不远千里赴云南。而正是这所存在时间不太长的临时大学,培养了一批卓越的科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与艺术家,为日后的教育复兴保存了种子。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红楼一痴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