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渺小如尘埃的乡村往事

渺小如尘埃的乡村往事

适者生存 2020-08-04 10:14 3

渺小如尘埃的乡村往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经济学者王福重发表侮辱农民的言论:“牛吃草来牛出力的农民阶级”,说什么:“农民出大力,流大汗,是懒惰愚蠢的表现,应该要消灭农民。”这里我不想过多评论,只想就我所经历过的来说农村、农民、农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中国建立后,新政权接管了一个一贫如洗的烂摊子,那时候生产力低下,生产资料匮乏,工业刚起步,农业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更没有杂交水稻。要想取得丰收,就必须在稻田上精心耕种。可不管怎样,队里的上等好田才四百斤稻谷一亩,一般的只有二百多斤一亩。碰上灾年,即使全部种上双季稻,除去上交国家的公粮,所剩余粮也不够接续新粮。农民忍饥受饿,勒紧裤腰带,只期盼国家早日富强。

可以想像,我们的父辈是如何艰辛。他们一年四季,口朝黄土背朝天;三百六十天,天天都在田土里刨食,还要力保同胞度过饥饿的生死线--人口从四、五亿增至七八亿,贡献不少。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所见证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的人和事,反映出那个时候父辈们艰苦和无奈。

我记得在上世纪要分田单干的头三年,秋收过后,我们队就有过半的农尸,吃了上顿冇下顿。队长都没有人敢当了,大队干部来队上开会选队长,连续三晚没有结果,最后大家选举我那一生卑微如蝼蚁的姨夫(地主的后代)当队长。他一生都在土里刨食,不仅仅是善耕者,还是一个希望土地能长大的人,对土地有着深深的感情。当选时,没有慷慨激昂的表白,只是慢慢地站起来,说了一番朴实的话语:“只要大家齐心,听我的安排,一定保证不会让大伙饿肚子。只有殷勤地伺候了土地,土地才不会亏待我们。年终决算按工分分物。”

他安排五位有手艺的师傅外出找付业(脱离生产劳动,出外从事工商业),每月上交二十五元给,以作生产队生产资金。要求他们三个月一交,较以往少交五元一个月,工分按最高等级记,一再叮嘱他们说:“往年你们争着要外出搞付业,现在给你们机会,交不上工资,全家停发口粮,到时候不说乡里乡亲的我做得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姨父又决定大搞秋种,为来年春荒做打算。他将自家的和队里的小麦和燕麦作为种子分给大家,种到自留地上。全队又劳力集中,将队里所有猪牛栏淤全部挑到沙田去种上油菜或小麦。到第二年青黄不接时,我们队里的油菜、麦子大丰收,大家又开心地吃上油炸粑粑了,同时也缓解全队一时的饥荒。

我们那里的庄稼人喜欢冬水田,秋收过后,姨夫会安排劳动力把水田用牛犁耙好,并灌好水,来年春耕又快又方便。冬天,组织全队男女老少去周塘村边国营林场的大山上担腐植酸(黑土),每天天冇亮,全队集体出发,一路摸黑,只有天上的星星在眨眼,一路跟着我们同行到大山边,天才麻麻亮。连续半个月地出大力、流大汗挑回几十万斤“腐植酸”,将全队每亩都撒了一层黑土(至少几千斤)。春天来了,生产队方园二十多里附近的嫩苗杂草就被农民大伯悉数杀青,打成小结,挑到冬水田里,有如仙女撒花般均匀地撒在水田上,再踩入泥浆下化成肥料,伺候禾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杀虫除病是种禾的技术活,有时把握不好会粿粒无收的。播谷种之前,在田里撒上粉碎好的茶油枯,将田里的摇摇虫药死,以利秧谷生长。我姨夫还对育秧技术进行了革新,在队里的晒谷坪撒上一层黑土,抹上泥浆播上谷种,可使稻谷提早成熟。生活难以为继时,可提前收割,以解燃眉之急。姨夫亲自带队在磨心岭山脚下烧制石灰,将队上所有稻田撒一次石灰,起到中和酸性的作用,同时抑制纹枯病和稻飞風的发生。

早稻收拾完了,晚稻禾苗绿油油的,很是喜人,但田间飞蛾到处有,产卵后经过高温孵化成钻心虫,将禾苗咬断,会严重减产。那时生产队没有多少钱用来买农药杀虫,姨夫想出土方法:点煤油灯诱杀飞蛾(飞蛾扑火的习性)。天黑了,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无数小星在作陪,寂静的田野有细小的萤火虫在闪光,农民每人拿一个凳子,一个脸盆,一盏煤油灯走向阡陌交错的田垄。在稻田的四周摆好凳子,盆里盛半盆水掺些柴油,中间放一平整的石块或砖头以固位,点好煤油灯,飞蛾扑火掉下水盆,粘上盆中水里就飞不动了。第二天早晨收回交会计点数,以数量多少计工分,最后由队长将所有飞蛾倒入郝水河里漂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传统中国一样,农民得送交皇粮(公粮)。那时没车,大家都肩挑稻从送到粮站,稻谷送到粮站后,要经过验收员检验后才能过秤入库。验收员非常仔细,从箩筐里上中下层各抓一把,各取二十粿,看看有多少秕谷,每把超过二粿则不合格,用门牙唠叨稻谷,对折断为合格,如润则成粉末,为不合格。如果润谷入库,会坏掉一大仓上百吨的粮,对国家损失更大,所以必须严格把关。

这些历史记忆,留下的是农民的苦涩,也是那个时代农民的无奈。 农民在生死线上煎熬着,为了非农业人口的吃喝,也为了自己的生死存殁。老一辈人的陈年往事,随着时间推移,淡淡地被人遗忘了。但是只要你经历过饥饿,就永远磨不掉无粮的恐惧。

没有亿万农民的付出,哪有今天的粮食安全;没有老农在大树下除草、施肥、浇水,哪些生活在大树上如王福重般的专家们会那么舒服地品尝着累累硕果吗!我们的后人在享受改革开放的红利时,要不忘父辈的艰苦创业,他们才是改革开放的奠基人!


阅读 3.8万 1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适者生存

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指点和肯定,将激励我勇往直前;自知不足,只有努力学习,力争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来报答各位老师的教导之情。

44年前

言宋

这篇文章,与昨天陈中华先生的文章一样,都是写特定时代农事生活的文章,想信会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64年前

冷面书生

这是一篇值得细品慢嚼的好文,揭示了创业维艰、守成不易的深刻哲理。新中国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如果不是这个任劳任怨的农民群体无私的奉献,忘我的劳作,我们国家的建设有这么顺利吗?我们的改革开放有这样快就出成果吗?

74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