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宝庆竹刻的魅力《邵阳日报》

宝庆竹刻的魅力《邵阳日报》

林日新 2024-04-17 09:29

宝庆竹刻的魅力《邵阳日报》

林日新

近十年来,宝庆竹刻可谓风光无限:2014年,王艳萍的宝庆竹刻作品《竹簧储物盒》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并受邀参加世界工艺文化节期间举办的专题展览;2017年,杨石生的竹根雕《盛夏牧趣》获第七届中国民间艺人节“产业示范奖(特别奖)”,并入围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18年,杨石生的根雕作品《险崖幽居》获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杯”金奖;在第55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由王艳萍、唐文林夫妻设计,王浩宇制作的竹刻作品《文竹文玩——万事如意》,以及杨石生的竹雕作品《溪山春晓》分别斩获2020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和银奖;2023年,杨石生的竹雕作品《长征万里图》荣获第二届湖南省文学艺术奖。

竹刻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的存在,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艺术财富。我国的竹刻艺术起源很早。据《礼记》载,秦汉前的士大夫们在典礼仪式上就使用竹制品,这类竹制品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宋人郭若虚编撰的《图画见闻志》记载:“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片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另据明张应文《清秘藏》记载,宋高宗时有个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纤毫俱备,精美绝伦。可见在唐宋时,我国的竹刻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因对竹刻制品的需求增多,明朝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专门的竹刻从业人员。

宝庆竹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从实用竹器工艺中脱胎出来的一种集观赏、实用于一体的民间工艺。据说,宝庆竹刻起源于明代的武冈。武冈州城是岷藩王府所在地,拥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中有不少喜欢玩雕刻的。明代编修的《宝庆府志》,记载了万历年间宝庆竹刻名师潘一龙及其竹艺作品的情况。清代康熙年间,宝庆竹刻艺人王尚智发明了翻簧工艺和翻簧竹刻,将原来单一的圆竹雕刻的局面打破了,逐步发展到竹青(肌)雕刻、竹簧雕刻、竹根雕刻和竹烙雕刻四个门类。他的竹刻作品色泽犹如象牙,格调高雅,一经问世,即成为达官贵人和文人雅士竞相收藏的珍品,并被宫廷定为贡品和外交礼品。其技艺后传入江浙、四川、福建一带,带动了各地竹簧工艺的发展。

翻簧工艺是宝庆竹刻的最大特色。竹簧是指竹筒内壁薄薄的内层,其质光脆。翻簧工艺是取大型南竹为材料,去节、去青后,将内壁竹簧煮、晒、压平后,再粘贴、镶嵌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饰字画。宝庆竹刻主要由器型和雕刻两部分工艺组成。器型制作要经过50多道工序,大的工序流程有制簧、压制、开角、配色、胶合、打磨等。雕刻技法主要表现在阳文线刻、浅浮雕法等上面。宝庆竹刻融入了多种中国传统艺术,吸取了国画、版画、书法、金石等艺术的精华,推陈出新,造型优美、题材丰富、意境悠远。

宝庆竹刻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多将闲情逸致与诗情画意相结合,将艺人自身那种追求恬静的心境,寄托在竹刻艺术之中。如《溪山春晓》以足年份变异竹为原料,结合竹料的扁平形势通过透雕、深浅浮雕等雕刻技法,将春天的崇山翠绿、山涧水涨、村落闲适、山民劳作的多幅景象表现出来。

图1 “村庄图”六方茶叶盒2_b.jpg图1 “村庄图”六方茶叶盒1_b.jpg图5 “狗扑蝶”六方茶叶盒1_b.jpg图5 “狗扑蝶”六方茶叶盒2_b.jpg

在艺术题材上,宝庆竹刻以江南的山水风光、楼台水榭、花鸟虫草、仕女人物、书法金石为蓝本,通过诗、书、画、刻并举的手法,反映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心声,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艺术情趣。如《文竹文玩——万事如意》是由万字锦盒、八棱笔筒、镇纸及如意组成,木质内胎,双面贴文竹。文竹呈淡黄色,雅洁如玉。器物表面饰薄意浮雕,纹饰若隐若现。

图2 “人物听琴抚书图”六方茶叶盒1_b.jpg图3 “人物下棋图”六方茶叶盒2_b.jpg图4 “踏雪寻梅图”六方茶叶盒1_b.jpg图4 “踏雪寻梅图”六方茶叶盒2_b.jpg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宝庆竹刻追求细致准确、生动传神的效果,将繁复的自然景物予以高度概括,赋予其人格化的个性,以小见大,刀简意赅,疏密有致,线条极具金石韵味。如《长征万里图》,是杨石生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和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于2021年潜心创作的大型雕刻作品。作品总长11.36米,由36块竹片精微透雕而成,气势恢宏,栩栩如生。其间穿插众多毛泽东同志在长征期间创作的诗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林日新,武冈市作协副主席)

41219e84-2052-49df-b595-7ffe2837680c_jpg.jpg



阅读 1259 3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