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剪出“非遗”新天地《湖南日报》 (20200807)

剪出“非遗”新天地《湖南日报》 (20200807)

林日新 2020-08-07 08:47 1

剪出“非遗”新天地《湖南日报》 (20200807)


    “爷爷,这是什么?”“雄鸡。”“它能叫么?”“这是纸剪的,咋会叫呢?”“爷爷,您剪的雄鸡像活的一样,真好看!”“长大后,你会剪出更好看的呢!”“真的?我也能?”“真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我与洞口县高沙镇文联的唐可省主席走近高沙古镇的“汪氏兰雅斋”时,见剪纸大师汪荫柱老人正教他6岁的小孙子剪纸。老人见我俩进门,赶忙起身迎了上来。他孙子则对房内大喊:“大姨,唐主席来了。”门帘一掀,从中走出一个身材苗条的中年妇女。唐主席向我介绍道:“这个就是汪氏彩色剪纸当前传承人汪阳华女士。”经过一阵寒暄之后,我俩的采访便进入了主题。      

        汪氏彩色剪纸已有170多年历史,由汪家祖上汪光裕和妻子曾氏夫妇所传。汪光裕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殁于同治十年(1871年),是娄底市双峰县青树镇汪家坳普通农民,于1840年间收留一外地逃难女子并结为夫妇。这名女子姓曾,是河北蔚县人,会丧俗纸扎技艺,包括剪纸手艺,特别是会彩色剪纸。汪光裕和妻子曾氏遂以纸扎技艺为生,并在双峰县青树镇上开了一家纸马店。自此,汪家后代一直以纸扎技艺谋生,彩色剪纸这门技艺得以代代相传。传至汪光裕的玄孙汪宝林时,汪家已从双峰县搬至洞口县。洞口县这边纸扎店多,生意惨淡,汪家勉强度日,汪宝林只得改行。汪宝林的儿子汪荫柱也不愿子承祖业,到洞口县农药厂上班。眼看此门手艺将要失传,汪宝林的妻子凌柔英遂一心培养大孙女汪阳华。汪阳华对彩色剪纸情有独钟,6岁开始就接受奶奶传授彩色剪纸和装裱技术,后因上学和招工去县农药厂上班,无暇重操祖业,这门技术几近失传。2016年9月汪荫柱退休,便与女儿开办了兰雅轩字画装裱和剪纸经营店,恢复了黑白、彩色剪纸和装裱技术,父女俩立志传承祖上技艺,光大传统文化。      

      时至中午,“汪氏兰雅斋”顾客络绎不绝,汪阳华忙着招呼顾客,我俩怕打扰她,便打算告辞。这时,汪荫柱老人端坐在店堂中央一张方桌前,正聚精会神地用一把小剪刀剪着一张红纸。走近一看,他剪的是古代仕女图。汪老微笑着介绍:“这是一套十二金钗仕女图,这是最后一张,马上完工了。”随后,老人从里屋拿出一套阴刻仕女图和一套阳刻仕女图,平放地板上一路摆开。只见十二个古典美女或莲步轻移,或团扇轻愁,或飘然欲仙,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唐主席介绍道:汪氏彩色剪纸在本县很有名,近年来,作品相继在省市获奖,前年洞口县举办春晚,汪阳华作为特邀嘉宾上台现场表演人物剪纸技艺,导演组请三名身着古装的美女演绎并展示汪氏彩色剪纸艺术,汪明华则在她们展示的短短5分钟内,把主持人提供的本土画家王明炎的相片用剪纸表现出来,剪得惟妙惟肖,令在场的观众十分震撼。事后,画家王明炎特地把这幅作品装裱好,高挂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从此,许多人纷纷找上门让她为自己剪人物画像。    

       汪氏彩色剪纸到了汪阳华这一代,对传统的技艺又有了创新之处:构图尺寸大,最大面积可至2米长1米高;取材广泛、构图新颖大气、颜色鲜艳亮丽,生活气息浓郁,可根据客户的需要定尺寸与内容进行设计;将彩色剪纸装轴或装框,更显得别致而大气,更具艺术价值。    

       当我向汪阳华提出非遗传人接班人培养的问题,她并没有表现出非遗传人难找的神情,很乐观地说:“我侄儿汪家轩已读小学了,他是学校的美术特长生,对剪纸非常喜欢,我打算把这祖传的技术传给他。”我问:“是我俩刚才看到那个聪慧的小男孩吧?”“是的。”“好!汪氏剪纸后继有人。”我与唐主席欣慰地笑了。

阅读 4716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林日新

本人近期打算推介一批非遗传人的通讯,请读者推荐或提供本土传人、艺人或匠人,推荐者可以作为合作者在文章发表时有署名。

4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