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恨晚
——忆同届学友罗先明先生
堂 棠
罗先明,蜚声文坛的现代著名作家,湖南洞口人,邵阳市二中老三届中我的同届学友,提起他,两个关键词在我脑际屏幕上闪烁起来。
相见恨晚---第一个关键词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即六八届高中毕业时,不知什么原因,我来到罗先明同学所在的六十八班寝室,坐在他的铺位上,似乎记得那时学校寝室里学生睡的是高低两层的木架床。我们谈理想,谈爱好,谈文学,那时他是六十八班的班长,我是六十五班的学习委员,同为班干部,虽然不在一个班,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亲近感。我谈唐诗,谈李白杜甫白居易,他投以赞许的眼光,他谈外国文学名家名著,我惊讶,佩服。又夸赞他的笛子吹得好。学校校舍处在邵水河畔名叫南岳的小山头上,我班的寝室在下方,他们的寝室在上方,也许是他悠扬的笛声吸引我过去的吧。邵阳市二中是全邵阳地区最好的重点中学,那一届四个班(65——68)招的学生,洞口县有两名,他与林彰寿,他分到六十八班,林彰寿与我同班,在六十五班。洞口县原属武冈县所辖,我是武冈人,可以说我们是同乡,那个年代,一心只读窗内书,同乡观念是比较淡薄的。我们促膝长谈不知到什么时候,临别时,他赠送我一张黑白一寸照,他在照片背面用钢笔写上四个字:“相见恨晚”,签名:罗先明。我们同校三年,临近毕业才相识畅聊一次,真的是相见恨晚啊!这张珍贵的照片,至今我还保留着。
独占鳌头---第二个关键词
毛主席发出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老三届学生毕业后统统去了农村,我们家在农村的成了回乡知青。由于爱好,我参加了武冈县文化馆主办的文学爱好者学习班,也不时地在《武冈文艺》刊物上发一发小作品,那时,罗先明同学也在圆他的文学梦,起初在县与地区级文艺刊物上,见到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后来他越写越厉害,从县里调动到了省里,后来又从省里调到首都北京去了。我在武冈县农村当教师,从民办到公办,从小学到中学,此期间,我与罗先明同学通过信,他特意谈到武冈文坛某位笔杆子独占鳌头,意思是要我这位老同学力争上游,一展风流占鳌头,那时他已在省里文化单位了,我心领他的好意,只是鞭长莫及罢了。
后来,我进入一所县属中学教高中,为了评职称,一要大学学历,二要教改教研课题论文,有位好友劝我说,评职称写文学作品不顶用,还是把笔杆子转向吧。我一边进修自考本科,一边写教改教研论文,多年远离文学创作,九十年代初,可以说,坐最后一班车,取得了湖南大学与湖南省自考办联合颁发的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带头搞邵阳市地区教改课题,教学教研论文上了《学习方法报》《语文教学通讯》等省级报刊杂志,评上了中学高级职称,回过头不禁感慨:玩文学,救不了饭碗,有了饭碗,玩文学才有点乐趣。
我好久没有与罗先明同学有联系了,打开电脑百度一查,哦呀,老学友已升为高级编辑,他扶摇直上,业绩辉煌!请看:
罗先明,男,湖南洞口人。中共党员。1968年高中毕业后回乡。1970年后历任小学民办教师、中学教师,县文化馆副馆长,省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法制日报》主任编辑,中央政法委《长安》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正局级),高级编辑。经自学,获湖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院校学历文凭多种。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本案拒绝旁听》、《大医孙思邈》,报告文学《来自西藏监狱的报告》、《开国反腐第一案》,63集电视剧文学剧本《远东大抗战》,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战争风云》(四卷本;原名《远东大战纪事》),学术专著《中国预防犯罪通鉴》等。
参考资料上,网友对他这样评论:
您是很有才华的一位作家,写作的文章东南西北都有,知识面很广,佩服!
好作家,文章写的不错!
我是您忠实的读者。
至此以后,我没有联系他,人出了名,找的人多了,我也不去打搅了。去年,洞口县黄桥镇文化站杨大庭站长邀请武冈作协几位作家到洞口某林业站采风搞专题写作,杨站长,一提起我是洞口罗先明的老同学,热情洋溢地说了一通,这说明罗先明作家家乡文人对他仰之弥高已到了何种程度!
近年还有一次,我们六十五班的班长周楚伟同学,他发微信对我说,罗先明同学在某微信群里特意请他转告向我问好!虽然是一句话,证明罗先明老同学还记得我,正所谓人间真情在,何须朝朝暮暮!先明兄,真令我感叹不已,特地改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的一首词《长相思》以抒怀:
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何了期,绝非在梦时。
长相思,长相思。欲把相思说与谁? 有情人可知。
(2020年6月2日写于深圳南山英伦名苑)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堂棠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