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谈过年

谈过年

原创 李良华 2025-02-07 11:01


春节的脚步渐近,空气中仿若都氤氲着喜庆的馥郁。但在这热闹的表象之下,过年的意义在不同人心中有着千差万别的诠释。

前些日子,我刷到一段饶有趣味的视频,是烟酒专卖店老板娘与顾客关于过年的对话。老板娘笑着打趣:“过年呐,就是给卖烟酒的搞促销,给卖礼品的清库存,给卖鞭炮的发工资,给卖蔬菜的发奖金,给亲朋好友添麻烦,给家里的女人们找活干,给鸡鸭鹅牛送终,给自己的银行卡清零。”乍听觉得是玩笑话,细品之下,却也生动地道出了过年期间物质消费层面的热闹。

每至过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新春气象。人们忙着购置年货,烟酒礼品、蔬菜鱼肉,各类商品琳琅满目。集市上熙熙攘攘,人潮涌动,大家在摊位间仔细挑选,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头巷尾。这般热闹不仅带动了消费,也让各行各业迎来黄金时期,这是过年最直观的烟火气,是物质生活的集中展现。

可如今,一些年轻人却对过年回家心生畏惧。我曾问一位年轻人何时回家过年,他的回答让我陷入思索。他说春节期间不回,打算年后再回。究其原因,一是经济形势欠佳,挣钱不易,回家过年,往返车费和各种花销是笔不小的开支;二是自己尚未成家,一回去,父母、亲朋好友总是催问找对象的事,倍感压力。在时代浪潮下,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活压力与社会期待,过年回家本应是温暖的阖家团聚,却在某些情况下成了沉重负担,让过年的美好蒙上了阴影。

但过年,远不止是物质的消费与现实的困扰,它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申遗成功,这一荣誉背后,是对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高度认可。

过年,是一种薪火相传的文化传承,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从古老庄重的祭祀仪式,到如今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传统习俗,无一不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岁月沉淀的瑰宝。春联上的墨宝,笔锋间流淌着对未来的美好期许;鞭炮的声声炸响,仿若驱散了旧年的阴霾晦气,寓意着新的开始;年夜饭桌上摆满饱含心意的菜肴,那是亲情的凝聚,是家庭向心力的象征。这些习俗,宛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紧紧相连,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让我们在岁月更迭中,始终铭记自己的根与源。


过年,是一次心灵的归巢。无论一年中漂泊何处,无论生活历经多少艰辛,过年都像是深情的召唤,牵引着人们踏上归乡之路。家,是过年的核心,是心灵永远的避风港。在那里,有父母殷切的牵挂,有儿时纯真的回忆。过年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与家人围坐一堂,共享天伦之乐。这种亲情的滋养,是我们在人生漫漫长路中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寻得内心的宁静与归属感,知晓自己的来处,从而更有勇气奔赴未来。

过年,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春节早已跨越国界,走向全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每至春节便热闹非凡。舞龙舞狮的队伍灵动矫健,威风凛凛;花灯展览五彩斑斓,如梦如幻,吸引着无数外国友人的目光。春节,已然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亮丽名片,让世界得以了解中国,感受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它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开放进取的姿态。

过年,不应仅仅被物质的消费和现实的压力所定义。它是文化的传承,是心灵的慰藉,是连接亲情与世界的桥梁。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重新审视过年的意义,在传承中创新,在团聚中感受温暖,让春节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传统节日,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作者简介:李良华,1955年5月出生,77年元月入伍,80年退伍。湖南省武冈市双牌镇人,退休教师,武冈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铁道兵报》、铁道兵文化网、今日头条、都市头条、赤岭市文协、新华网、《邵阳日报》、《都梁风》和《武冈文艺》等。


阅读 35 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