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鲁之洛 2009-06-13 11:14 8
言宋点评:鲁老师这系列文章,写的当年修三线铁路的事。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会知道这事。当年,我们生产队就有好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去了,是敲锣打鼓,放着鞭炮欢送的。这系列文章得慢慢读,方可读出那火红岁月的人和事!

一九七0年十月,连绵几百里的雪峰山区,到处涌动着成千上万的人流,就象三月里发了桃花水,哗哗啦啦地,闹热得很。

在那扭麻花似的盘旋绞结的高山公路上,在那羊肠般曲曲弯弯的山间苞谷小路上,十多天来,整天不断线地驶过解放牌、黄河牌、井岗山牌、南京牌、上海交通牌、湘江牌等各种型号车辆组成的车队;走着穿蓝色工作服的铁路工人队伍,穿草绿色军装的解放军队伍,和穿各式各样衣服的男女民兵队伍……山谷上空,烟尘滚滚,遮天蔽日。好一派百万铁建大军挥戈上阵的雄伟气势!

山里人从来没有见过这般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场面。这情景叫人感叹,也引人联想。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想起了当年红军沿着这条路线长征的情景;三十岁以上的中年人,谈到当年解放军从这儿向祖国大西南胜利进军的声势。但那时这儿没有公路,也没有这样声势雄威的车队。现在,这是一次新的历史性的大进军。是由铁路工人、解放军、民兵组成的百万铁路建设大军,按照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指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的大进军!

村寨的墙上,山谷的峭壁上,到处用粗放的字体,写着醒目的巨幅标语:

“热烈欢迎毛主席派来的铁建大军进山来!”

“行动起来,从思想上、物质上、组织上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

一切都在争时间,抢速度,快上快干.山区运输困难吗?好办,车队全力以赴运送物资、机械、器材,人嘛,象红军长征、解放军进军大西南那样,开动“11”号,走!

隆隆的车队在飞奔疾驰。一车车的钢材,一车车的水泥,一车车的机械……什么推土机、铲运机、搅拌机、装碴机、发电机、空气压缩机……五花八门,样样都有。究竟一天过了多少车,说不清。据有人计算,平均不到两分钟就要过一辆。这话并不夸张,不信,你瞧瞧那九拐十八弯的盘山公路吧,那一辆顶着一辆向山上飞驶的汽车,就象是一串用汔车连成的链条,从山下一直盘到山上。

整齐雄壮的队伍在行进着,人们一个个蒙着满脸满身的黄尘,迈着有力的步伐,潮水般地朝前涌。路不够宽,就中间走车,两边走人,齐头并进。究竟走过了多少队伍?也说不清。不过,你可以看看那一面面迎风呼啦啦飘卷的红旗,一面红旗标志着一个连队,那完全是红旗连接成的长龙,该有多少连队!你还可以去看看村里寨里宿营地的大门,那上面满满实实、模模糊糊、一层盖一层地写着曾经住宿的单位名称。到底有多少支队伍从这里走过,这里有着真实的记载。

每一个村子、寨子都在忙碌着,到处现出了像战争年代支援前线那样的热烈动人的情景。青壮年社员收了晚稻,除留下种秋冬作物的劳力,都上铁路了;老年和妇女在茶水站、食宿站里忙着,为的是让铁建大军喝到凉浸浸的山茶,吃到香喷喷的榨菜,洗上滚烫烫的热水脚;孩子们齐集在村寨口,咧着小嘴,用稚嫩的童音,喊出山区人民滚热滚热的心意:“欢迎,欢迎!欢迎毛主席派来的亲人!”……

千军万马在奔忙,为着一个共同的心愿 ,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着高速优质地抢修好这条通向祖国心脏北京的大动脉。人们都在兴奋地谈论着这条铁路的政治、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有的说,修好这条铁路,使西南与首都和全国的联系更密切了,从根本上改善了西南地区交通闭塞的状况。有的说,铁路一修成,山区大量的矿产、木材和各种农副产品可以运出去了;大批的工业设备、化肥等物资就可以运进来,那真是给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了一对强劲的翅膀……总之,人们都在强调这条铁路的重要,都在强调必须用与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的精神来修建!

这是一场修建铁路的人民战争!千里铁路工地,热潮滚滚,有着多少尖锐、激烈、复杂的斗争啊!就象汹涌奔腾的江河,有着多少激越飞溅的浪涛那样,在这里,作者记载的,只是这巨大江河中的几个浪涛、几朵浪花;只是千军万马中的一个民兵连队的战斗故事!……

阅读 5133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黄三畅

据我所知,《路》是文革期间湖南出版的惟一一部长篇小说。我看过还未付印的初稿,也多次读过鲁老师送我的正式出版的书,那本书我还珍藏着。可惜《鲁之洛选集》没有选上去。建议诸位一读,是很值得一读的。除了能了解当时中国方方面面的情况,对加强文学素养,都是很有裨益的。

815年前

执子之手

气势磅礴

815年前

兵子驼

以前修公路和铁路都是靠人山人海来的,现在不同了,修路全部机械化了,现在的人幸福多了。

815年前

东兴广告_5532

修三线时,我记得我们院子前面摆了很多茶,给从此经过的民兵路喝。

615年前

老特务

行动起来,从思想上、物质上、组织上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我们现在不知该准备什么?

615年前

青松

热烈欢迎毛主席派来的铁建大军进山来!!!

315年前

黄高远

我老爸当年也在其中修路,那里他只有十七岁。

1015年前

言宋

鲁老师他们所修的三线铁路,在渝怀线未通之前,往来于故乡与重庆,都是必须通过的。前人修路,后人享福!

5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