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李潺
象征着歌颂、漫游和心灵深处日神及酒神舞蹈的湘楚文化,其间蕴含的浪漫主义无疑是一种由来已久的远古传统。虽自秦汉以降,六国一统,湘楚文化的独立性似乎消亡殆尽,但其内在的精神因子却一直潜隐在民间,并顽强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时至今日,我们还能够惊喜地发现,在那方充满水墨烟云般浪漫情怀的三湘大地上,艺术家李潺用他的生花妙笔,秉承着传统的文化基因,却又自开一派风气,使我们感到了一种特有的清新。
近日李潺先生逐鹿中原,我未曾谋面,只是从传说中得来一些关于他的典故,并承蒙朋友馈赠,拿到一册先生的书画集。于是如获至宝,特备清茗一盏,挑灯品读之,顿觉奇趣盎然,莫可析解,艺术之真性灵毕现也。
人们都说,李潺诗、书、画、印皆精绝,且具有丰厚的学养及强烈的独创精神,窃以为其言不谬。
先说学识修养。黄庭坚曰:学书须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历代论书画者尤为重视字(画)外功夫,认为先文尔后能墨,“墨”因“文”以精深,方能珍稀、流传;反之,若有“墨”而无“文”,“墨”本身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提升不到应有的高度。李潺深谙其中玄奥,幼年即勤于攻书,少年时负笈游学于贵州大学中文系,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不精研之,慎思之,使其浸入骨髓,透入丹府,化作生命精神的本能,这样一下笔自然是神采粲然,生动有致。所谓“临池追摹数十载,书道深邃费疑猜。开卷揣摩三更里,悟得文思助笔彩”,正是当年李潺先生读书、习字的写照。
再说人格修养。沈宗骞云:笔墨本通灵之具,若立志不高,则究心必浅。李潺先生始终胸怀大志,其挥洒丹青的目的,非是局限于个人功利和感官享受的层面,而是以光大中国书画艺术为己任。多年来,他不辞劳苦,先后组织拍摄了《湖湘书艺录》《麓山名联》《墨海游龙》等50余部专题片,并为1984年湖南书协的成立费尽了心血。
其三为独创精神。李潺先生浸淫传统书画数十寒暑,也曾经焚膏继晷地磨练笔墨和造型,并车马行迹半天下,饱游饫看祖国大好河山,可谓师古人又师造化,传统功底尤为深厚。可是,一个画家的成长,固然需要传承先贤遗命,更须多方采英挈华,革故鼎新。诚如李渔灼见: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倘若艺术家囿于前人藩篱,必致积法成弊,亦步亦趋,毫无个人的面目。禅语说得好,法本无法,无法便是有法,即是说,要在“无法”中寻找到“法”,体悟“无法之法”。李潺先生众里寻她千百度,终于找到了对于宇宙人生的属于自己的观察角度和艺术表现语言,把纷繁芜杂的自然世界熔铸为简约的心象世界,借助于一种天真流畅和唯美浪漫的书画形式,使作品达到了自我放怀的文人性境界。
我尤爱先生的大草和写意花鸟。
李潺的草书,像行云流水,似风发泉涌,出神入鬼,倘恍不可端倪,如同创作浪漫主义的诗歌、乐曲一样,凸现着无尽的激情和美感。而他的写意花鸟,随地取材,涉笔成趣,内蕴精粹,其构图、形象、笔法以及色彩,往往采取变形、夸张和简约的手法,却使得物类的神态悉落彀中,宛如一首首充满想象的抒情诗,呈现出生命的和谐。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过: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那么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完全有理由用手中的笔去描绘想象中的世界。细心考察被湘楚文化浸润的李潺书画,我们不难发现其间的浪漫风韵和强烈的独创精神,不难感受到这是一些笔墨律动与生命律动的同构。
有人说,三湘大地人杰地灵,大儒迭起,罔不有独立自主之思想和坚强不磨之气节。李潺这位湘江才子、当代闻人,正是以异乎寻常的持久力和脱却窠臼的独创精神,以弘扬书画大道为己任,奔波不止,自强不息。
且让我们衷心地祝福这位湖湘艺坛的闯将,并为此文作结: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原文发表于《文化时报》)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余 波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