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人刘宰说我们武冈人“喜斗轻生”,事实上,也确如此。我们湖南人民风剽悍也渊源有自了。
北宋仁宗时,有一名杨文翊的为武冈寨兵马监押。他在任上不轻易用兵,对少数民族施以恩泽,讲求信义。百姓视其为父母。直至他离任,境内的少数民族,都没有反朝廷。
仁宗嘉祐年间,邵州武冈军人杨昌透反,朝廷命巨鹿人郭逵为荆湖南路兵马钤辖兼知邵州。郭氏进抵武冈军后,命令夜晚偷袭杨氏。黎明,便将杨昌透重重包围。杨氏登上营寨的高处,大喊大叫,指挥自己的人马抵抗。郭逵下令纵火焚烧寨子,并斩杨氏将雷铁城数人。在此情况下,郭氏劝杨氏投降。杨昌透说:“我平生勇冠瑶人各部,没想到如今陷入困境,我的才智骁勇还没有派上用场。我的失败,并不是我打仗不行。这样吧,我射您三箭,如果不中,我就投降。”郭逵说:“我进军的顺利,这是天意。无论你怎么样,都是无用的。”杨氏向他射了三箭,都没中。瑶人都认为郭逵有神助,就投降了。其他十余州不大归顺的少数民族,也都乐于接受中央政府的统治,主动交纳租赋,至此荆湖南路得以平定。
仁宗朝,德州人刘禹代理邵州武冈县长官,其时该县的部分瑶人(溪峒)焚毁百姓财产。刘君带了几个人,来到他们的老巢,晓以利害祸福。于是,头领杀了二个带头闹事的,这场变乱也得以平定。
长沙至邵阳间,有所谓的上、下梅山,此中多居有瑶族(莫猺)。宋朝政府严禁他们越出地界耕种,但他们并不听这一套,甚至招纳流亡相对抗。神宗熙宁间,有一叫蔡奕的人,建议说:“把瑶人地变为汉人地,并不难。只要笼络他们的首领,授予田地,政府加以资助(其时行王安石的新法,政府资助农民),让他们安居乐业,并建寨邑,置官吏,就能办到。”蔡君果真厉害,他招抚武冈瑶族等(峒蛮)达三百余族,数万户,每年可向朝廷纳赋以万计。又收缴他们的武装,并在武冈建武阳、关峡二寨。
南宋孝宗乾道年间,陈从古为荆湖南路转运判官,武冈军瑶人(猺人)凭借险峻的山谷,设瞭望哨,对抗官府。有人建议出兵讨伐,陈氏说:“连年歉收,百姓已饿得不行,他们也是为了活命。现在只要给他们一纸文告,就可安定局势。”他派遣官吏,将官府规劝他们不要胡来的公文送达酋长,瑶人就归顺了。
至淳熙初期,有武冈军人名郭三的,逃到瑶人聚集地,引诱头领姚明教,不服朝廷管辖,并派人烧毁来威、零溪两寨,杀戮人民,官府劝说,也无济于事。孝宗朝,主政武冈的承议郎郑汝谐恩威并用,瑶人乐业。淳熙八年(1181)朝奉郎卢邃接任,仍然沿用郑氏政策,武冈境内平安无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陈傅良曾说知武冈军的王公弼,很有政绩,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读书人、士兵都很服他,瑶人也没有不听命的。绍熙三年(1192),溆浦的瑶人(蛮猺)作乱,波及武冈,知武冈军汪义和大修武备,允许卷入逆乱的人悔过自新。武冈因此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两宋时,最大规模的瑶人反事,即高宗时的杨再兴之乱。朝廷担心其演变成燎原之势,有类洞庭湖边的杨么,故力剿之。我已作文说及,不赘。
好斗,有的也是迫于无奈,是由官家引起的;诚如另一个南宋人汪塤就武冈的情形所说,“吏廉则边安”。只要官府处置得好,动乱也是可以平定或预防的。知武冈军的也有一些能人,如上文所说的王公弼、汪义和之善抚瑶人;又如宁宗嘉定间知武冈军的卫德章,平易便民,也深得百姓爱戴。
附:
文献中称猺或徭当为瑶族,无疑。但文献中有时也称溪峒,指称较复杂,古代指今部分苗族、侗族、壮族及其聚居地区。但据《宋史?蛮夷传二?西南溪峒诸蛮下》:“湖南州县多邻溪峒,省民往往交通徭人,擅自易田,豪猾大姓或诈匿其产徭人,以避科差。” 所谓省民,即汉人。可见,溪峒即指徭人,湖南境内主要还是徭人,故而我文中也直接以瑶族称之。是焉非焉,然不敢专。为了避免我的误解,文中将文献的原称以括号标出。读者自可判断之。
参考文献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九十七《左班殿直杨君墓志铭》,上海人民出版社本。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四十《检校司空左武卫上将军郭公墓志铭》,四库本。
刘挚《忠肃集》卷十二《直龙图阁蔡君墓志铭》,中华书局点校本。
黄庭坚《山谷集》卷二十二《朝奉郎通判汾州刘君墓志铭》,四库本。
周必大《文忠集》卷三十四《朝散大夫直秘阁陈公从古墓志铭》;卷139《乞申严谋入溪洞人法》,四库本。
蔡勘《定斋集》卷二《臧否守臣奏状》,四库本。
袁燮《絜斋集》卷十八《侍御史赠通议大夫汪公墓志铭》,四库本。
陈傅良《止斋集》卷二十《湖南提举刺列郡太守状》,四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