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又回到武冈城了。那不是现实之中的武冈,那是恍若隔世、久别重逢之后的梦境里的武冈。
我是从老南门进的城。城外,皇城护城河的资江,宽约三四百米水面,平缓缓地流淌着。一座五拱的青石板桥横跨南北。桥面宽约三四丈光景。沿河两岸是两条狭长的商贾闹市,沿江堤的一边全是吊脚楼,依势而筑,齐整整的一月弧形构造。 未曾进城,我先去了靠城门近边的两座吊脚楼。 一座吊脚楼虽店面不大,但招牌显赫,匾曰,“天下第一粉店”。店里的米粉色、香、味极佳,凡吃过的人,无不叫绝!所用米粉,晶莹剔透、柔韧而富有弹性,是沿用店铺祖传配方,用糯米、籼米和黄豆粉等按一定比例调和,经发酵后,压榨入沸水铁锅之中,冷却成型,现做现卖。所用豆腐乳、辣酱、香葱、香菜等都是店家定做。下粉时,在一口锅里做粉汤。热锅放茶油达八九成热,再依次放入豆腐乳、辣酱、肉末、酱油等,煎出香味后,冲入高汤待用;在另一口锅里用开水烫粉。先将新鲜米粉逐碗盛装,再倒入竹篦网,放入沸腾的开水里烫,通常烫三遍。然后,用备好的高汤烫粉,通常烫两遍。在烫第二遍前,要在汤里加一些新鲜肉末,并把香葱、香菜末等铺盖在粉丝上一起烫。烫好后即可食用。
掌瓢师傅姓周,已经上年纪了,精瘦的,背微驼,一双手出奇的大,布满老茧。周师傅在店里掌瓢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是店里的一块活招牌。 欣赏着这天下第一米粉的美味,凝望着朝阳入水造就的五彩缤纷的一江春水,令人有一种超凡脱俗、不知身处何方的感觉。
另一座吊脚楼,是一座水碾房。沿江而下像这样的碾房很多,或是碾谷子、米糠和面粉的,或是碾油菜籽、花生米、棉花籽的,或是加工辣椒酱、豆籽酱、麦子酱的……尽管众师傅营生不同,但是借用自然之力为我所用的行为却是一致的,由于水流的动力,先是推动楼下的碾子,进而带动楼上的碾盘作循环往复的匀速圆周运动。
我去的这一家,招牌为“刘姓面粉碾坊”,进得门去,只见得门外的太阳光衬托出屋内飞舞着的面粉灰,一片灰蒙蒙的,透过碾子吱吱哟哟伴和磨盘轰轰隆隆有节奏的交响乐曲声,隐约听得一声清脆悦耳的招呼声,就像是遥远的山那边飞过来的歌声,“你有么咯事吗?”随之有一只白色的蝴蝶展翅向我飞了过来,转眼间,一位小姑娘端着一杯茶水天仙般笑眯眯地站在我的面前,那情景恍若仙境一般。
放鸽子是山城的一道亮丽的景观。清晨,或是黄昏,尾翼上背负着五彩哨筒的各色鸽子,在朝阳或落日的蓝天、白云间翱翔,哨筒在微风的鼓荡之下,发出的各色各样音符,汇合成美丽别致的乐曲和歌声,连同晨曦,或是余晖,亲吻着这些精灵,亲吻着山城的子民,亲吻着和谐安详的武冈城。
武冈城,是由石头砌成的,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石头城。路是石头的,桥是石头的,城墙是石头的,建筑也是石头的,神灵鬼怪还是石头的,总之,武冈城的一切几乎都是用石头的。
环绕石城墙砌有护城河,河水穿城而过,外连资水,进洞庭,入长江,游天下。城内河上建筑有宽约10米的石拱桥:镶龙桥、攀龙桥、化龙桥、廻龙桥……桥上建有凉亭,免费供应茶水,是来往人们歇脚、打尖、闲聊的场所。
武冈城之制高点的地方叫高庙,高庙有一石头神龟,威武、警惕、机智地俯瞰全城。与此对应的护河堤上有一女人模样的巨型石头,叫石头亲娘。传说石头亲娘是全城孩子们的干妈,保佑孩子们没病没灾,健壮成长。
城池遍布石头建筑的书院、古塔和庙宇。书院有石头砌成的文庙。文庙前流水潺潺,庙内有金榜状元白公子白相公化身的白果树。相传某朝某代金榜状元白公子白相公自报武冈人,家住文庙。待得金榜提名时,却查无此人,只见文庙内两株参天乔木的白果树。于是乎,朝廷赐白公子白相公白果树为金榜状元,也不再寻问真正的金榜状元白公子白相公何故隐居,居住何方。两株白果树想来也有千年树龄,仍是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白果树干上竟长出碗口粗的香樟树来,形成二树一体,一体二树的构架。庙宇有大龙庙、关帝庙、鲁班殿,化龙桥上还有观音庙等等。大龙庙是玩纸牌、搓麻将和开展其他娱乐活动的地方,关帝庙是说评书、唱板凳戏、摆龙门阵的场所。
武冈古塔,堪称天下一绝。城郊拥有东塔、西塔、花塔、南塔、北塔等,合为莲花,互为犄角,砥柱中流,蔚为壮观。特别是东塔,屹立于资水之畔,似一位哲人,昼夜凝望着流逝的江水,神情肃穆。与之相邻的花塔,精工细作,玲珑剔透,千姿百态,万种风情。东塔又叫哥哥塔,花塔又叫妹妹塔,有人说,东塔、花塔是兄妹塔,只因为妹妹(花塔)模仿鸡鸣狗叫,打断了哥哥(东塔)的沉思而被愤怒的哥哥狠狠地踢了一脚,从此后花塔也就成为了比意大利比萨斜塔更酷的“斜而不倒”的塔;也有人说,东塔、花塔是情人塔,妹妹正起飞奔向哥哥的怀抱;还有人说,花塔位居五塔之中、莲花之心,或许是观世音菩萨坐禅莲花的意思。
大街上一律的石板路,是由一米见方的石板相嵌而成的,小巷子则是由石板嵌中、小石块镶边建成的,比起现时的水泥路面还要平整。街面下有着四通八达通畅的排水系统,即便雨天,也不积水,雨过,路面很快就是干干爽爽的,泛着青光,姑娘们趿着木屐走在上面,好像是走在冰块上,发出“喀嚓”、“喀嚓”有节奏的声音,分外的清脆、悦耳和动听。
武冈是一个具有浓郁楚文化风俗的地方,历来为郡、州、府之地。由于多民族文化的相互激荡,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厚重的武冈文化现象,包括饮食文化、节气文化、婚嫁文化、戏曲文化、民间文化方方面面。 丰富的民间文化,可谓是色彩斑斓。有祁剧、木偶戏、花鼓戏和民歌会唱,既有剧院定期开演,也有小巧灵活的轻骑队,送戏下乡,参与民间的红(如,婚嫁、添丁、乔迁等)白(如,丧葬、冥婚、祭祀等)喜事的庆祝活动。还有街坊自办的合唱队,自编自唱自演。每逢晴日傍晚,大街小巷笙歌声声,不绝于耳,直至夜深。
文化,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民族的语言,社会的习俗,是一根维系灵魂的纽带,是深入到骨髓、血液和肌肉之中的精神力量和勇气。文化是不可以切割的,惟在于不断地自我否定与创新,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让我们谨记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