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角3分钱
文/周光稳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那艰苦的岁月,对于正在读书的我来说,参加生产队劳动是常事,但很少与钱沾边,更谈不上去挣钱了,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大早能挣得10.6分工,还获得5角3分钱,特别是这“5角3分钱”让我兴奋不已,到今已经五十年了,仍铭记在心,难以忘却(每个壮丁男劳动力,在生产队劳动一天能计十分工)。
1971年秋,我正在武冈五中上高中一年二期,刚开学不久,有一天放学回家,就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我们第11生产队承包了第十生产队烧一窑砖瓦的柴禾。我们生产队的队长向全体社员宣布:按每砍100斤柴送到第十生产队烧窑的地方,生产队给砍柴的人计10分工,另补助现金5角钱。顿时整个院落沸腾起来,人们奔走相告。一则可以捞工分,二则可以挣点现金,这是件再也好不过的事儿。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钱是十二分吸引人的。大家恨不得立马奔向那砍柴的地方,当天晚上,大家刚收工回家,有的在磨柴刀,有的在削柴禾扦,在睡前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天还刚蒙蒙亮,砍柴的队伍就出发了,我跟他们一阵急行军来到了七里路之遥的峦山,放下禾扦,动手砍起柴来。一个劲儿不停歇地砍呀砍呀,砍了好大一阵子,估摸也差不多了,就迅速地把所有砍下来的柴拢在一起,捆成两大捆,用柴扦穿好,立马挑在肩上,急急忙忙往家赶,一口气赶了2里多路程,只觉得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肩膀很难受,腿也有点不太听使唤。怎么办呢?困难再大,也不能把这担柴搁在半路上吧,停歇了大约3分钟,鼓足勇气和干劲继续往前走,走了一阵子,来到了一个叫石山的地方,这时力气使尽了,肚子也饿了,口也渴了。干脆把柴放在路旁,来到水井边,把自己的十个指头并拢紧窝着,当作瓢儿,大捧大捧地喝了大约2斤的泉水,感觉似乎好多了,口不渴了,肚子也没那么饿了,来了点劲儿,立马挑着柴往前走,一口气又大约走了一里的路程,再以后每停歇一次,也只能行走半里路,经过好几次的停歇,终于把这担柴挑到了院子前的槽门的地方。把它送到目的地——十队烧窑的地方,是不太可能的,这里离那里还有两里的路程。
时间也不早了,匆匆忙忙赶回家去,狼吞虎咽地吃了一碗饭,背着书包向学校奔去。走到教室门口时,只觉得上气不接下气,猛的一个箭步跨进教室,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了下来,人在喘气,脸在流汗,头在冒烟,老师和同学都被吓呆了,用诧异的眼光望着我。不到两分钟,下课铃响了,语文老师宁桐魁轻声地把我叫到走廊的一端的地方,关心地问:“你今天怎么迟到了1节课?”我如实地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宁老师微笑着说:“我们还以为你遇到什么不能让我们放心的事情,这下好了,你赶快去物理周老师房里找块干布,把汗擦干净,以免着凉感冒。”顿时一股暖流传遍我的全身,热呼呼的。疲劳、焦虑全都没有了,自己倒挺精神起来,仿佛是一位勇士打了胜仗归来似的。
这天放学回家,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后的傍晚,乘着月色把这担柴送到了烧窑的地方,经过过一秤,连禾扦共重106斤,自己得了10.6工分和“5角3分钱”。这“10.6分工”倒没觉得没什么,因自己参加生产队劳动一天就可以得到7.5分工,但这“5角3分钱”对我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多么宝贵啊!在那些年代,我们当学生的连挣钱的机会都没有,哪还能一次挣得“5角3分钱”呢?当生产队会计和出纳把这“5角3分钱”发给我时,我久久凝视着它,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和艰辛。
这“5角3分钱”是自己有生以来靠劳动挣来的第一份钱,价值无比,也许比现在的“530元钱”价值还高,蕴含着多少汗水和艰辛,蕴涵着多少温暖和关切。50年过去了,但仿佛这件事就发生在昨天,仍旧铭记在心,让我终生难忘。
2021年11月28日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俗素者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