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读书漫谈

读书漫谈

钟文晖 2009-04-26 21:56 12
言宋点评:钟老师的读书法,可资借鉴。

“减负”不是降低质量,它要求老师教学的高效率,要求学生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全面发展。刘国正先生说得好:“语文教学只有展开双翼才能腾飞。”其中一翼指的就是课外阅读。要真正搞好课外阅读必须搞清两个问题: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

一、读什么书

读什么书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说它简单是说要读有用的书,说它复杂是讲人之志趣各异。就普通中学生来说,究竟应该读什么书?中学阶段是全面地扎扎实实地打基础的阶段,因此,我们决不可重视一科而轻视甚至放弃另一科,必须扎扎实实学好所开设的一切课程。当然,在全面地扎扎实实地学好所开设的各门课程的同时,稍有侧重面是允许的,也是应该的。

我在这里仅就语文这一课程来浅谈一下中学生应该读什么书。

汉语言文学藏书最多的是北大图书馆,有400多万册。其他各级图

书馆也有较丰富的藏书,我们不可盲目地乱读一气。如果这样,就会劳而无获。外国人曾经统计,一个化学工作者,具有中等阅读能力,每天如果读四小时的书,每小时读四篇文章,那么,他还读不完当年的化学专业论文。当然,一个语文工作者要想读完当年所出版的各种文章则更是不可能的,何况自古至今已有那么多书呢!

宋代文学家苏轼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求其所欲者尔。”我们还不妨用李商隐对他儿子读书的教诲来阐明,即“读书求甲乙"。意思是告诉我们要抓住主要矛盾,要抓重点。那么,主要矛盾和重点又怎样抓呢?这就要考虑社会性。每个人都要受社会的约束,都要按照社会的需要做事。封建社会为什么都读“四书五经”呢?还不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现在,作为我们新一代跨世纪的学生,就更要好好地全面地扎扎实实地打基础,争做优秀的中学毕业生。

无论当什么家,都离不开语文, 都有共同的应该读的书。列宁打了一个比喻:“科学是圆圈的圆圈。”无论哪一门科学都是自成体系的,并且同其他科学有着有机的联系。因此,每一个部门都是很复杂的,是圆圈的圆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走进圆圈呢?首先就得从打基础开始。这不是老生常谈,因为这个问题很重要也很复杂,但是往往容易被人疏忽。为什么一个好的拳师教徒弟时,首先就要让徒弟们站桩(弓步、马步、虚步……)呢?为什么驾驶员学驾车要先学倒桩呢?为什么一个好的乒乓球教练要让乒乓球运动员先练跑步、推挡、扣杀呢?因为那些东西都是基础。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基本技能就是语文的基础。一个想要享乐痛快一辈子的人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古今中外的王子王孙难道还不是痛快一辈子?他们当中又有几个真有成就呢?要干一番事业,要搞点学问,就离不开枯燥、痛苦以至牺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增益其所不能。”因此,要进圆圈,首先就必须听好课,其次,必须围绕所开课程开展课外学习。我们读书一定要有节制,不能盲目地读,不能作为一种消遣读。要读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我们必须逐步读的,现在一些有名的作家几个不是读过名著的?当然,名著也是读不完的。围绕所开的课程读书,也不是说都要读,而应该是选取最主要的读。

2002年新版《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比如要研究杜甫,必须要过文字关、训古关、词汇、修辞关和文学理论关,并要懂得地理、历史、同期作家及其本人的思想变化过程等,这就要涉及很多的知识。

郭沫若的《李白和杜甫》中仅引用的书就有80多种,这可以证明郭老读了不少的书。

创作是需要才能的,才能又是需要勤奋的。必须要过文字关、知识关,曹雪芹的《红楼梦》不知涉及了多少知识,要不然,为什么后人把《红楼梦》称为百科全书呢?所以,必须从各方面丰富自己的知识,要有广泛的爱好。除了围绕课程读一些书外,还可以按照语言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读名家名著,可以分专题读书,带着某一个问题找书读。

二、怎样读书

讲到怎样读书这一问题,我想结合前人的经验及我本人的体会谈几点意见。

1.勤与嬉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成了一句格言。韩愈总结了一切有成就的人的好经验,世界上没有一个有成就的人不是勤自己的业的,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在艰苦环境中苦练而成的。“艰难困苦,玉汝而成”嘛!过分地追求生活条件的人是成不了大器的。在学习上不能把精力过多分散。“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说明要艰苦。宋代的钱文野(当过宰相)“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茨读野史”。欧阳修讲他的文章是三上文章:“马上、枕上、厕上。”据传说,欧阳修家中藏书一万卷,可见其读书、阅历之广。

“勤"与“志”往往是连在一起的,伟大的精神是为了伟大的目标而产生的,希望是革命的火花,目标是前进的动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为了突破波兰籍老师的定理,在留德期间,三年不听钢琴(其爱人是钢琴演奏家),终于创造了钱氏定理。

马克思写《资本论》后总结说:“为了它,我已经牺牲了我的幸福、健康和家庭。”

要有所成就,就必然要有所牺牲。“若欲取之,必先与之。”这话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道理的,有所得必有所失。

2.博与约 博与约是辩证统一的,也是对立统一的。所谓博就是说知识面要宽一点,基础要雄厚一点;所谓约就是要少而精。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琴棋书画无所不通的是杂家。曹雪芹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就写不出《红楼梦》这部百科全书。

社会生活知识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也是重要的。博就要博览群书,这并不是说要把所有的书都读完,而是要有选择地看。就说看报吧,全国有那么多报纸,只选择几种看一下就行了。每天的报纸有那么多内容,国内外大事看一看大标题就行了;不属于我们研究的东西,知道有那么回事就行;对你当时读的写的有用的东西就精读一下,暂时无关或无时间读而又熏要的东西就记下日期、版面,日后再读。

博是基础,约是专门化,博是为了约。

清朝方望溪说:“古人竭毕生之力,只穷一经,后人贪而兼为之,是以循其流而不能溯其源也。”要读好书,就必须在各门学科中选择一、二本精读。章太炎一生就是“解文说字”,杨树达一生就是“汉书”,其次是“词诠”。我们必须从博中取约,由约及博,这叫做抓主要矛盾,纲举目张。

3.反复 所谓反复是重点书籍要反复读。“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马克思的一个德国朋友、工人哲学家狄慈根说过:“重复是学习的母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重复就没有学习。”毛泽东说:“《红楼梦》至少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至多呢?他未讲。为什么要重复呢?其一是为了质疑。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其二是为了加强理解。有人打了一个比方,一个工人在钻井,钻杆是不断重复地转,周而复始。我们读书的时候,也可从这里得到启发。比如读《红楼梦》,第一次专门看看情节,第二次看对话,第三次看服装建筑,第四次看诗词,第五次看典章制度。朱熹说:“大抵看书,先属熟读,使其皆言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否则,犹如矮子看戏,只好人云亦云。诚然,我们的理解不可能超过时代的限制,但我们的理解要达到当代先进水准。其三是为了巩固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复习是巩固记忆的方法。一点东西都记不得,就无以成学问,一定要记点东西。胸无点墨,何以为文?

4.做点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心记不如墨记。一定要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这是徐老的经验。这个句子不是并列关系,不是说不要动笔墨和不要看书,如果这样,那就是一个惰夫了。这实际上是作为一种读书方法提出来的,是一个假设关系的紧缩复句:如果不动笔墨,那就不要看书。反之,如果要看书,那就要动笔墨。恩格斯可以结结巴巴地说所有西欧各国的语言,但他还是做了很多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有五种:A.书头笔记,边看边写;B.资料卡片,按类编写;C.摘要提要;D.心得体会;E.专题论文。

总之,读书没有什么巧,全靠一个“勤”字,要有一点志气。按照马克思所说的“沿着陡峭的山路去攀登",那样就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读书的时候,尽量多选择一些古今中外名著读一读。

2004年5月13日第三稿

阅读 7253
分享到:
评论列表

闲庭信步

惭愧!“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经常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

415年前

刘姣美

很有道理,值得细读!
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现在农村很多有条件而不愿读书的初/高中生,父母在外打工,他们就是毁于懒惰,不思进取,只想坐享其成,有时还怨天尤人!
听说武冈六中有的整个班都辍学了,这种风气真令人担忧!

315年前

言宋

读书,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孝波,要注意去投票哟。

915年前

王孝波

除非我眼镜真的瞎了,不然我会坚持每天读点书——我也一直后悔没读完该读的书(上学)。
一万个人读书就有一万种方法!

1415年前

言宋

不是贬义的。只是我等应接不暇罢了。

515年前

钟文晖

言宋先生啊,你要说累牍连篇,我还真的发毛了,因我知道“连篇累牍”并不是件好事。我暂时发这几篇吧!

1015年前

钟文晖

是,哪有不当班主任的好事!不过,我到觉得我做班主任并不很累,学生一般还为我争气,即使是成绩不好的“大王”也不 会难为我。呵呵。

1515年前

陈炜

钟老师是不是班主任?!

1515年前

陈炜

今晚是语文课啊

815年前

云中乘风

有道理。好老师。

915年前

言宋

读书笔记有五种:A.书头笔记,边看边写;B.资料卡片,按类编写;C.摘要提要;D.心得体会;E.专题论文。

呵呵,这几种方式,我大多还在用,只是不做卡片了,用电脑存储了。

615年前

言宋

好文连连,精。

515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