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在生活面前,我们都错了,与身边的人吵着架,与陌生的人都说着心里话!
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发脾气,越是关系不亲密的人越容易有耐心。那么,为什么越是亲密的人越容易发脾气?如何改变向亲密的人发脾气的坏习惯呢?
相对亲人来说,我们往往对“别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发火。因为我们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取得“别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沟通的。而面对家人,我们的耐心就很有限,因为我们认为家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一般来说,确实是越亲近的人会越相互理解和支持。但其实家人并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点对点的和我们达成充分的理解,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自己也并不能够时时理解和支持亲人的需要和想法,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不顺利,我们常常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了解我呢?别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罢了,怎么你也不懂得呢?”这样越想就会越生气。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家人期望过高,而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面对亲人,我们往往存在放肆性。家庭中,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之间,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有些时候,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严重的还可能向对方发脾气,闹矛盾,这就是他伤了。而可能事实是后者是非常爱他的,只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不喜欢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其实我们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明明知道伴侣不喜欢这种表达,但我们还逼着他一定说这句话,让他做不喜欢做的事。那我们是不是真的爱他?如果我们真的爱他我们会尊重他的表达方式,而我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恰恰证明了我们不够爱他!
相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面对亲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我们不希望他们不开心。所以当我们意识到亲人期望的时候,我们如果做不到就产生了让他不开心的风险。如果他不开心,我们也不会开心,这就好像在事情一开始发生时,就预订了结果。我们要奋不顾身的投入进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我们成功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更大。而且这些压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渐渐增长慢慢积累的。单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么要死要活的。但是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上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下就爆发出来,这是压力的瞬间过度现象。但在家人看来,我们好像就是对当前的一件事情发火,这样家人就更加不理解我们的行为了。家人的不理解会让他们无法与我们更加深入的沟通,所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反而越积越深,我们就越加频繁的爆发,恶性循环。
因为爱,所以爱,不管当初我们的婚姻是因何种方式而结缘,而结果,每一对步入婚姻的男女,不管你们是先恋爱后结婚,还是先结婚后恋爱,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眷恋或心动,或许每个的初愿是美好的,因为结婚不是为了离婚而结婚,也不是为了吵架而生活,而是为了爱,再爱,再深爱,而是为了生活好,生活得再好一点,生活得更加好一点而相知相伴。或者在生活与婚姻面前,我们每一位成员都是孤独症的患者,都希望对方多付出一点而使自己不再那么孤单与无助,从而获得一种安全感,一种安逸感,当对方的付出有限或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时,或多或少就理怨与抱怨,当外界的引力达到足以引爆时,婚姻就会出现裂痕,就会与身边的人吵着架,而与陌生人说着知心话。
世界上最动人的情话是从老婆再到老婆婆,世界上最温馨的画面是拄着捌仗一起看黄昏,璞玉需要雕刻,生活与婚姻更需要磨合,人与人更需要理解与宽容,为了能一起拄着捌仗看黄昏,食了人间烟火的你我他,能对身边的她或他多点抱愿而少点抱怨,切莫做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样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与温馨及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