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种
春节过后,勤劳的农民慢慢就开始忙乎起来了。分田到户后,大约初十左右,父亲就会把猪牛栏淤一担一担地往秧田里挑。
新年第一大农事,便是育秧了——时间应是三月中旬左右吧。生产队时,父亲常常做育秧员,他所干的活是育秧第一环节——浸谷种。精选过的谷种,要经温水浸泡,放在几只副桶里,等着它发芽。这过程中,是要时常留心谷种温度的变化的,尤其是发了芽之后,更要小心,温度较高的深处,弄不好就会烧坏种子。父亲有一温度计,会插在种谷中间,经常察看温度计。为了谷种的安全,那段时间里,父亲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那是育种的地方。有时,他晚上也会起床,提着马灯,来到副桶边观察谷种的温度。温度高了,把底下部分搅翻上来,再洒点冷水,调节一下温度。这活,是经常如此的。
二、谷种入田
等到种谷全都长了白发发的芽儿以后,就得把它洒在秧田里了。秧田,得选择水源条件较好,且比较肥沃的好田。农民把它弄成平整的一小块一小块,每小块旁边有人行道,便于田间管理。
秧种下田时,天气一般还较冷,为了不致冻坏,农民会想些办法。一是在发了芽的种谷上面覆盖一层保护物;这保护物,有从坟地弄来的碎石(xia)毛,也有切碎的草籽——这东西最好,腐烂过后可给秧苗提供吮吸的营养。另一办法,便是用薄膜覆盖,先用一些竹蔑筷弓在隔成一小块的秧田上,然后把膜覆在上面,再把膜的两端卷入水田中。当然,一遇温度高的晴好天气,薄膜须通风,甚至揭开的。这办法自然更安全,只是成本高,所以,生产队并不常用。
生产队还有一旱地育秧的办法。先是在旱地上选择一便于人照看的地方,放上一层肥泥,然后把发了芽的谷种撒在上面,因为不是在水田里,所以,得时常有人提撒水壶给它洒水。通常上面得覆盖薄膜,仍是保暖的需要。不过,这一新式育秧法,我们生产队只用了一二年,人们还是多用传统的办法。
三、捡石灰泥鳅
对小孩来说,育秧就一普通农事,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但由此而引发的相关环节,倒有一些乐趣——捡石灰泥鳅。
在秧种下田前,得经营它的家园——弄好秧田。先是用牛翻耕水田,在下耙之前,常得撒老石灰,为何要这么做,我至今都没闹明白。这老石灰有点厉害,会把藏匿在泥土中的泥鳅折腾得不是死,就是晕晕乎乎的,要逮住它就很容易了。有些命硬,不易就范的,要收获它,那就得有点技艺了,所以,同在一坵田里捡泥鳅的六七个小孩,所得总是不一的,有人水平高呗。
除了泥鳅,还有鳝鱼,这东西长而笨,较易逮住。鲫鱼也是有的,不过,死的多——命贱,不耐石灰的折磨——弄这东西,无须技艺,只要心细加运气就成。
现在,人们上菜市场,是绝不会要那死去的泥鳅的,会挑鲜活的;即使死泥鳅便宜许多,问津的也极为罕见。在我们那个年代,死于石灰的泥鳅鲫鱼,也是美味佳肴。 见我捡回家的泥鳅,母亲很高兴,用油煎炸,父亲有时还会叫我去弄点小酒。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言宋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