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3年秋和1944年夏的相隔半年多一点的时间里,有两架受伤的战斗机落在离武冈城十华里的托坪。一架是盟军美国战机;另一架是国军(国民党军队)战机。
美国战斗机落在资江北岸托坪头堂上的雷打石深潭里;国军战斗机落在头堂上附近崔家庄面前的稻田里。崔家庄的背后就是雷打石,两架飞机的降落方向基本一致,相距仅一华里。这一块地盘即有资江深潭,又有与深潭紧挨的宽阔绿洲(沙渚毛家),绿洲上面又是坦荡荡的托坪大田垅。情急之下,飞行员选择这儿迫降,显然是最佳的安全选择。自然,最最安全的降落还是落在水潭中。看来两个飞行员的选择是相同的,只是结果稍有不同。美国飞行员是准确无误地落入深潭,而国军飞行员着陆稍有误差,越过了水潭,跨越了一个大村庄,稳落在一丘两亩多宽的稻田里。还算安全,没有造成任何人畜、建筑等方面的损失,战机也无大损。
这两架战斗机的接连降临,对静如止水的小城所造成的轰动是非同小可的。进入四十年代来,抗日的呐喊在小城也是热烈的,但那只是报上、集会上、游行之中的激情喷发。对仍然过着平静、清淡日子的小城百姓说来,对战争的苦难,战争的恐怖,还是十分朦胧的。两架受伤战机的突然降落,让小城百姓猛然意识到:天上的仗打到身边来了,地上的仗该也没隔好远了。这无疑是为小城敲响了响亮的战争警钟。同时也挑动了小城百姓,特别的孩子们的强烈好奇心。飞机,那天上能飞,还能打仗、丢炸弹的飞机,过去只在报上、书上见到,现在活生生地摆在眼面前来了,谁肯失却这难得的一睹战机威容的良机?于是便有了倾城出动、络绎不绝的参观热潮。
六十多年过去了,可那两架战机降落的情景,仍清晰地印在我的脑际。
已是秋凉时分,来河道坪河边洗冷水浴的人也开始稀少了。不过,那天好像是周末,来了不少学生——洞庭中学高中部的学生。在还是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我的眼里,他们都是大人,都是有“学问”的大人了。我正围在他们身边卟嗵,突然空中掠过一阵隆隆的炸响,一架乌青乌青的飞机掠空而过。飞得那么低,响声那么吓人,速度那么快。我正昂头茫然寻找飞机踪影哩,飞机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意外地出现了河水的沸腾:那些高中学生们突然光着屁股朝岸上跑,匆忙穿好衣服拼命朝河的下流奔。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我,也胡里胡涂地尾随追去。可我还没走到玉带桥,就传来了惊奇的消息。说是刚才那架飞机落在头堂上的河里了。
传话的说得有头有尾,活灵活现。说是飞机盘旋时,洞庭中学站在中山堂高处的学生看得一清二楚;中山堂与头堂上,只斜隔着一片宽阔田垅,站在高处,翘首可见如带的资江蜿蜒而过。那架战机平稳落入资江的情景,自然收入他们眼中。也就是这群热血学子,急跑横穿约四华里的田垅,在第一时间跑到了雷打石渡口边,迎到了从机舱里爬出,坐上橡皮船,挥桨渡河的一个美国飞行员。学生中的勇者平时所学的英语派上了大用场。很快与飞行员有了沟通,知道了飞机因空战机翼中弹迫降的缘由,也做了美国飞行员与小城地方当局接触的临时翻译。
可惜我听到这些的时候,美国飞行员早在地方当局的保护下了,我没法亲眼一见那个高鼻子、蓝眼睛的飞行员。但这件事给我心灵深处的震动却非同小可。好长一段时间,我的心都没平静过,夜里都没离开过奇谲的梦境。这太神奇了,飞机落入深水中了,驾驶员没被淹死,还能从容从机舱里爬出来,坐上橡皮船,游荡碧水间。这情节既浪漫,又传奇,能像《鲁滨逊飘流记》那样唤起我无尽的遐想。即使是在父母亲严辞喝责下,我还是巧妙逃学,夹在参观的人群中,溜到十华里外的雷打石边去看飞机。那里一切都是平静的,湍急而来的资水,到得这儿歇息了,没有了浪声,也没有了波纹。几天前自天而降的那件惊动人心的事,没有在这里留下半点影子。那架在空中入生出死的战斗机,深深陷在水潭中,只露出一个乌灰灰的头盖,活像一只巨型乌龟昂首向天。我突然对雷打石产生了崇拜心理,为它的深,为它的宽阔,产生了无比的敬畏。以致后来少年风华年月,我多次在头堂上的资江段遨游,却不敢去游雷打石。有渔民朝雷打石深潭放炸弹炸鱼,我的一个堂兄潜入深水,用两手捉了鱼、两胁夹了鱼、口里噙了鱼才冒出水面的行动来激励我,也没能激起我下雷打石一游的勇气。再就是这件事使我产生了对洞庭中学迷信般的向往。给美国飞行员当翻译的不是小城里那些平时一脸庄严、受人崇敬的学问先生,而是洞庭中学的学生!在洞庭中学读书的学生,就能跟外国人像拉家常一样对话,怎的了得!这一下,洞庭中学学生的形象,在我小小的脑子里不知要比那些名人先生们高出了多少倍!这就是我在小学毕业考初中时,报考了四个中学,家里期望我能考上家对面不要学杂费的县立中学,偏偏我在县中只考了个备取,其它两个中学虽被录取,可名次排得老后,唯有人们心目中最难考的洞庭中学我却考在前面的原因。
真正参观美国战机的热潮还是在大约一个月之后。那时雷打石下边的沙渚毛家确实壮观异常:绿洲之上,百多名从繁忙冬耕队伍中抽来的健壮汉子,分成四、五队,在温暖的十月艳阳下,赤裸着古铜色的身、腿,像拔河似地拉着拳头一般粗的缆绳,发出有节奏的“嘿唷着——嘿唷着——”的号子声,在齐力拉战机上岸。我去参观的时候,战机已拉上沙渚绿草地了。才知道这只灰铁鸟原是个庞然大物,才明白即使它下面有轮子,不是机器自动运转,也是不容易要它滚动一下的。
后来,这架战机是被拆卸,以整化零地用资江河上的木板船运走的。怎么拆的,怎么运的,我不得其详。但它留下了许多的小物件我是见到一些的。首先是留下了不少的残壳,那是高级铝合金。小城的锡匠们盯上了它们,被收购了去,起初,他们的小洪炉熔解不了,但万物之灵的人是不会被尿憋死的,工匠们不知试验过多少回,终于胜利了,在他们那一片灰青色的货柜里,竟然发出了一片银色的光芒。一时,小城人家,多了不少铝碟、铝缸、铝壶、铝锅等新产品。我也有独特的收获,一位农家小朋友送给了我几片小小的蓝、黄、绿色塑料玻璃,说那是用斧头从飞机窗子上砍下来的。我视这几块小玻璃片为珍宝,先是用它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直视阳光,后来又想用它做万花筒的底镜,想象着它会使万花筒的色彩更加灿烂多彩。可那既轻却厚的小东西坚硬无比,连小城最著名的眼镜店也无法将它弄圆,使我的计划以失败告终。
第二架战机的降落是在四四年的盛夏。那时我读小学四年级,教室正在孔庙院内的桂花树下。上午上课的时候,听到飞机叫,声音很大,像是飞得很低,在小城的上空盘旋,却没有放警报。我伸头向窗外天上看,枝繁叶茂的桂花树将蓝天遮盖得严严实实,连块小蓝天都看不到。只一会,飞机声就没有了,我也就没去想它了。中午放学回家时,满街都在谈论:“托坪又落了一架飞机,是一架和日本鬼子空战受伤的国军飞机。”
当天下午,我就去看了。这回是跟家里的大人一道去的。这战机比美国的战机小,是银白色的,落在崔家庄前面的一块稻田里。其时稻穗已撒籽开始泛黄,飞机压塌了一段田埂,滑向田中。田里有水,泥脚较深,没滑行多远,就陷在田里不动了,没压坏多少稻子;四周的稻田,也没受到伤害。倒是以后参观的人多少,踩坏不少稻子,看着眼看能进嘴巴的稻谷被糟蹋,急得田主人在田埂上团团转,直求人做点好事,脚下留情。
那夜里,我随大人们去看了飞行员。他住在头堂上附近的一个刘姓乡长(康宁乡)的家里。我们踏着暮色来到这处山坞新屋时,远远就见雪亮的灯光,映照着黑压压的围观人群,同时飘着热闹的京戏歌唱声。原来那飞行员就是住在乡长的堂屋里,才容下了这许多的来客。他又从飞机上搬来小型发电机和收音、发报机,发电用电灯照明、收听京戏。那时小城无电灯,无收音机。这些都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新鲜东西。我惊讶电灯光竟会亮如白昼,亮得剌眼;听京戏竟然不是用留声机,声音却比留声机清晰宏亮得多。这是何等的新奇事!我看呆了,也听呆了。可大人们注意的是那个倚在灯下看书的飞行员,几次拧我的耳朵要我认真看。的确,他是那样年轻英俊,跟我见到的那些洞庭中学的高中生差不多的年龄,看的也是厚厚的英文书。
“这才叫有出息哩,小小年纪会开飞机,还这么发狠读书!”
大人们在我耳边的絮絮话语,当时的确对我起了激励和警策作用,使我平生头一次认真想到发奋与未来前程的重要关系。
这架飞机也是拆卸之后从河里用木船运走的。那是稻子收割之后,四周都是空田、干田时,在从飞机落处的田里至沙渚的一华里距离间,拖出一条毛路来,同样是在农民们的一片“嘿唷嘿唷”的号子声中被拖走的。不同的是小城当局对拆卸飞机的管理机能较之上次差远了,加之这回锡匠们事先有了活动,使这架飞机在拆卸的时候,在主要机器顺利拆走后,机壳、及其它配置设备,似乎就没人管了,让民众各显其能地用斧头分解了,造就了小城锡匠街出现了一次更甚于前的银色辉煌!
我这一次也有大收获:隔壁三哑吧为我砍下了一根白得耀眼的小铝管。至今我在深圳荔枝公园看到榕树上又直又长的小气根时,还会联想到那根来自战机上的铝管。我不知道这种铝管在飞机上起什么作用,我只看中它是能做土枪管的,一种火药枪的枪管。
两个来月后,我终于做成了这管火药枪。那时小城全城疏散,住在托坪的我,不用上学,无作业可做,成天无所事事,就将整个心思用在做火枪上。那时我很欣赏又小巧,又轻便的美式卡宾枪,便仿着削了一个卡宾枪模样的木把,用一枚钻了小眼的步枪子弹空壳插入铝管固定在木把上,俨然一支卡宾式火枪。灌上火药后,第一枪就放响了,且是震天动地的响。那一声巨响,罪恶魔术师似的,竟牵引来了地面的战火……这是后话,暂且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