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聊,从LP房间翻出一本旧的《江门文艺》翻看了。对《江门文艺》,我还是有感情的。上次也在上面发过一破文章,最初也曾买过几本杂志,闲翻过。
翻看着这本旧杂志,被杂志主打推荐的一个打工作家逗乐了。这个作家的自述,太好玩。打工自然是辛苦的,在打工的过程还能坚持爬格子,更难能可贵了。在贫困的日子,能坚持精神追求,真是难得。也许所有的作家或文人都是自卑也是自负的。至少应该内心是这样的。(只不过有些人能清醒和警惕地认识到这一点,能有所克服)。而这一点在这期杂志推荐的这名打工作家身上又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这个作家有个自述。看他的自述,我被他笑死了。其中有一个细节。这名打工作家向某些大期刊杂志投稿,被告知,稿件达不到发表的要求,同时编辑告诉他,随着办公条件的升级,他们一般只接受电子文稿的投稿。对于文章没有被发表以及编辑的要求,这名打工作家十分不满。在他的自述中,他大骂某些大期刊杂志的虚伪。同时,借机向《江门文艺》表示了忠诚。大有“溺水三千,我只爱你这一瓢”。呵呵,真不知道,这些大期刊杂志何来虚伪?你顶多骂骂这些大期刊杂志不多体谅基层打工作者的创作辛苦吧。可人家也有人家办事原则啊。这投稿有时也像讨姑娘欢心一样吧,你得想办法去讨好人家啊。哪能让人家还放下身段来迎合你?当然如果你有足够的份量和底气,又不一样。但我想大部分打工作家,不可能在一流的期刊杂志面前有这个底气吧。毕竟是业余创作。
说说打工杂志吧。没有深入了解。但我想打工杂志应该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工涌到珠三角来而诞生的。那时,没有电脑,没有网络。也没有太多的电视节目。打工杂志顺应而产生,为广大打工人送来了精神粮食。改革开放,不仅产生了打工人,也产生打工杂志。在80——90年代,应该是打工杂志的黄金时代。我也在是90年代初,在村里一名打工人回乡的行囊中发现一本《佛山文艺》,第一次接触到打工杂志。那不一样的文风和来自真正打工生涯的体验,让我读后欲罢不能。后来总央求那相熟的朋友返乡时多带几本回来给我。这打工杂志,也曾给我很多文学营养。尤其是品味高雅的《佛山文艺》。
来到广东后,有机会接触更多打工杂志了。也曾多次购买过很多不同类型的打工杂志。比较多的就是《佛山文艺》和《江门文艺》了。《佛山文艺》杂志精美,显得档次高,文章精品。有大期刊的风范。而《江门文艺》则格调低了很多,不仅印刷质量差许多,而且文章也档次低些。经营打工杂志成功首屈一指是《佛山文艺》,作为一个打工杂志,竟能鲸吞了《佛山日报》成立佛山传媒集团,并相继创办《珠江时报》、《珠江商报》、《佛山广播电视周报》、《珠江青少年报》、《佛山文艺》、《打工族》等报刊。让人不能不刮目相看。
改革开放后,每年春节后中国每年几千万的农民工涌聚珠三角,这是人类历史最大规模的迁移运动。这些农民工为珠三角繁荣耗尽自己的血和汗。对于这些血泪故事,没有一个大作家投入自己的精力去关注过,也没有一个史诗的鸿著诞生。而这原本是一个史诗般的故事。却没有。不能期待打工作家写出这样的巨作来。毕竟他们没有足够的技巧和功底。而这些原本应该是那些专业作家干的活。却没有。遗憾。
个人浅见。如今打工杂志也日渐式微了。这与互联网的兴起不无关系。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新一代打工人的产生,如今打工杂志再也不是打工人唯一的精神粮食。打工人有更多的渠道了。这对打工杂志提出严峻的挑战。打工杂志需要像珠三角的产级,急需转型和升级。也不能再靠低劣的文学作品去吸引打工人的眼球。那只能是死路一条。走佛山文艺的路子是可行的。与大媒体联合,与网络联姻。这都可以让打工杂志走得更远。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苏山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