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振羽曾祖父吕纪,佃农,参加了太平天国赖文光的部队,后升为大旗官,随军入南京。无奈南京陷落,方昼伏夜行乞讨回家,靠打草鞋维持生计。吕振羽在《大旗官吕先纪》载“闭门聚儿女,端详说天军”,可见他从小受曾祖父影响颇深,同情下层民众,憎恨剥削阶级,向往维新图强。
吕振羽的祖父吕德良因父亲出征,十二岁成为家庭主要劳动力,成年后娶了一位地主跛脚的女儿。在吕振羽祖母娘家资助下,再加上祖父的勤劳,他家逐渐成为拥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
吕振羽的父亲吕公斌读了几年书,在本村开办私塾教蒙童为生。
吕振羽7岁时,进入父亲的蒙馆读书。11岁时,辛亥革命爆发,他父亲的蒙馆关闭,从此弃教务农,几乎断了经济来源,家庭日渐拮据。但父亲发现他天资聪颖、且勤奋好学,是块读书的好料子。于是暗下决心,就算倾家荡产也要送儿子继续读书。此后吕振羽到本乡田心村玉公山坊经馆读书。13岁时,吕振羽写《咏榴花》诗以明志,由此可见他从小气宇非凡。
门内榴花树,花开血样红;
何时成硕果,此日莫摇风。
1915年,15岁的吕振羽轻松考入由其族兄吕新民创办不久的武东初级中学,从旧式经馆走入新式学堂,接触到新学课本和老师的教案,他往往废寝忘食。但乡下的简易中学仍然不能满足吕振羽对新思想新文化的渴望。
1916年,吕振羽听说武冈城里的县立中学不要学费,包吃包住。便跟父亲说想去县城求学。但其父亲心里忐忑:一怕得罪了吕新民,二怕儿子说的不靠谱,于是亲自到武冈城打探了一番,发现果不其然。其父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去找吕新民商量。没想到吕新民非常支持。吕新民对这个族弟本来欣赏有加,打心底里舍不得他转学,但又怕埋没了人才。便亲自带上他父子俩去找一个在县立中学任教的老师肖石城。
肖石城一见吕振羽就当场出题考了他,见他知书达礼,谈吐文雅,对答如流,肖石城喜上眉梢,对这个人小心高的年轻伢子非常中意。就这样吕振羽顺利通过考试,进入武冈县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