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记忆犹新的那场救灾

记忆犹新的那场救灾

原创 俗素者 2024-06-18 17:09 1
言宋点评:文中所写的往事,在现在的年青人看来可能是神话,但确是火红年代的真实存在。

记忆犹新的那场救灾

文/周光稳

1973年5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暴雨冲垮了邓家铺人民公社东旗大队的一个水库,随之滚滚而下的大洪水冲毁了一大片农田,刚插下不几天的早稻禾苗淹埋在泥土中。

公社的广播里传来了公社党委立即召开各大队书记救灾紧急会议的通知。各大队书记闻讯急忙赶到公社。一场救灾工作全面铺开。会后各大队书记连忙赶回大队部,广播通知各生产队长来大队部受令,以上两个会议的召开时间,合起来不足1小时,足见救灾的重要和紧迫。

人民的事业重于泰山,救灾工作高于一切。救灾胜似作战,能赢得救灾的时间,就能赢得早稻生产以及晚稻生产的胜利。生产队长火速奔回生产队里,立马组建了一个由7个青年构成的救灾突击队,以共青团为主体的突击队中仅有一名女性,她刚结婚,娘家正好是东旗大队的。

受令后,我们突击队马上奔赴救灾前线,经过1个多小时的急行军,来到了东旗大队救灾现场,许多救灾队也陆陆续续从各地奔赴而来。我们突击队的任务是:在两天内恢复好被洪水冲毁的两丘稻田。这两丘稻田面积3亩多,但被毁面积占这两丘田的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多,没有一棵禾苗幸存,面貌全非,看上去有点荒凉,上下相连的两丘田,从上到下被洪水冲刷出一条大沟,田中的泥沙石头,堆积得像一座座小山似的,看到此情景,难免有点心怵、犯愁。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我们决不向困难低头,决不退缩。我们一定能战胜困难,一定能胜利完成任务。下定了决心,谋划好了完成任务的方法与步骤。我们向带队来现场的生产队长提出一个要求:要他在今晚给我们准备好4把钉耙和2条泥船,其余所需要工具我们已从家里带来了,此时天色已晚,返回住宿地吃了晚餐。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留下这个女青年在住宿地做饭、烧水、送饭送水。我们6个男青年带着农具来到救灾的工地。我们分成2组:每组3人,每组3把锄头、3担簸箕、2把钉耙、1条泥船,工具与人员的搭配、分工,我们觉得既合理又科学。

战斗开始了,按我们的计划逐步实施:第一步,一起动手清除田中的石头、大石子,我们一担又一担地挑到近处荒坡上。第二步,把靠近田中被洪水冲成大沟近处的一部分泥土,用锄头、用钉耙填到沟里。第三步,整修田埂,把田埂整好后,然后往田里注入一部分水,水尽可能多注入一些,田中有水在田中拖泥船省力些。

当我们完成以上三步工作时,大家已累得够呛了,个个汗流浃背,衣服全湿透了。我们索性把上衣、长裤全部脱下,放到山坡上的树上晾着,每人只穿着一条短裤,来一个赤身搏斗。第四步把田中高处的泥土,用泥船运到田的低处。每船装满泥土有三四百斤重,两人在前面拖或拉,一人在后面推,拖了一船又一船,数十船、上百船……不知拖了多少船,田中的小山,终于被我们这些当代愚公推平了。为了让田地更平坦些,然后我们几个用锄头、钉耙一次又一次加以修整,直至看到田中的水一样深浅为罢。

为了早点时间完成任务,谁也不肯多休息一分钟,口渴了喝些凉开水又继续劳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一个劲儿地干下去,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尽早、胜利完成政府交给我们的支援任务。劳动在工地上,早、中两餐饭也都在工地上吃的。

有了我们几个青年的齐心努力,我们竟在一天十多个小时内就胜利完成了任务。傍晚时分,我们几个站在田埂上,展现在眼前的是两丘平坦坦如镜似的农田时,心里不知有多么高兴。生产队长见了夸不绝口:小伙子,好样的,你们一天完成了两天的任务,真了不得,了不得……他再三挽留我们在他家里吃了晚饭再回去,我们婉言谢绝。

一整天的劳动,我们几个都染变成了泥巴人,只见一双双眼睛闪闪发亮,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禁放声大笑起来,笑得那么自然,笑得那么开心,显得那么美!

在一小池塘边,抹了一把脸,穿上已晾干了的衣服,走在回家的路上,当我们踏上沙石公路时,只见一辆又一辆满载早稻秧苗的手扶拖拉机从全县各地驶来,驶向东旗大队的方向,人民在短短的五天内,灾区的农田全部插上了早稻秧苗。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优越性。

斗转星移,日月更新,几十年过去了,那场救灾,记忆犹新,仿佛就在昨天!

2024年6月18日


阅读 1570 2
分享到:
评论列表

言宋

文中所写的往事,在现在的年青人看来可能是神话,但确是火红年代的真实存在。

17月前

作者回复:

谢谢唐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心,感谢唐的留言,感谢唐老师的评议!

2024/6/23 20:54:49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