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一幅色彩浓郁的山水人文画卷《邵阳日报》

一幅色彩浓郁的山水人文画卷《邵阳日报》

林日新 2022-03-09 10:17

一幅色彩浓郁的山水人文画卷《邵阳日报》

——读黄三畅先生散文集《行吟古城古州》

林日新


作为一个武冈人,因为久居偏僻山乡,我对武冈的了解十分有限。本学期,我来到武冈城里一所私立学校任教,才有机会了解古城武冈。到校的最初几天,每天下午我会约两三个文友逛古城觅古迹探文脉,品卤味尝米花呷发糕,想写写武冈,表表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不过,有文友进言:写武冈,如今还没人能写得过黄三畅先生,他的《行吟古城古州》把武冈写透了。我颇感疑惑:难道真的印证“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一语么?于是,我便向黄老师讨书拜读。

黄先生的家乡在武冈市邓家铺镇,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武冈二中任教。近三十年中,在从教之余,他的足迹遍及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和当地稍有名气的名胜古迹,而且还通读了《武冈州志》《都梁文钞》等有关武冈历史、文化的著作,并积极参加了武冈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组织的有关活动,对武冈历史和文化有很深的了解。“在这片土地上,古城古镇古街巷古庙宇古塔古桥,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历史;在这片土地上,有青山绿水,奇山异水,山山水水又染上浓郁的人文色彩;在这片土地上,文化繁荣,英才辈出,薪尽火传,永无止息。”因此,他常怀敬畏,细心观察、深刻体会,并勤奋为文,终于有了令文友十分推崇的散文集《行吟古城古州》问世。

本书分“沧桑古城”“诗意古州”和“风俗传说”三辑。

第一辑“沧桑古城”是作者对古城武冈的朝圣。他从武冈二中校园内的中山堂开笔,继而写与校园比邻的法相岩,再对整个古城尽情挥毫,然后涉及城郊乡下,最后走出武冈,探访邻县名胜古迹。关于中山堂,黄先生写道,它是“那么古朴、典雅,宁静、肃庄,凝重、大方;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安闲地休憩于香樟的绿荫中”。离校门百来米的地方有一座石山,名为宝方山,山下有系列岩洞,叫法相岩,是旧时的“武冈十景”之一,称为“法相洞天”。作者不仅把岩洞里的奇石奇水描写得惟妙惟肖,而且把更多的笔墨用于介绍古代文人对岩洞的赞誉和描述。于是,便有了《法相洞天多斯文》佳构。往西北行三华里进了古城,读者随作者“漫步古城墙”。随作者走下城墙,读者很快就品尝到武陵井的甘泉,欣赏到“武陵春色”,再健步登上“城南梯云桥”,远望“孤寂凌云塔”,乘“木船横江过闹市”,在“济川回舟”,静静地听一听“大俗大雅一奇葩”的武冈丝弦。

饱尝古城的人文特色,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后,作者又领着读者去探寻和观赏古州武冈的自然风貌。在第二辑“诗意古州”中,作者用灵动之笔,诗意地描绘古州城乡的自然人文风貌。《最是云山诗意浓》写道教“六九福地”——“矗立于武冈城南面的云山,是一座诗意盎然的山,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政要,不知有多少在登临游赏之后情不可抑,而‘歌以记之’。”接着,作者对云山的“白练”即“一瀑飞涛”进行艰辛地探寻,这就是书中的美文《古山瀑布》。云山归来,登同保山,这座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过的小山,原来竟是武冈之名的由来:“旧传后汉伐五溪蛮,蛮保此冈,故曰武冈,县即其称焉。”作者的《文采风流同保山》,从历史记载、民间传说到文人诗文,写尽了同保山的文采风流,令人叹服。此外,作者还把步履移出古城,走到城郊,回到邓家铺,并来到洞口、新宁、绥宁。

第三辑“风俗传说”,则是作者对武冈民风民俗的实录和感悟。虽然是些取之于武冈民间的小题材,但能以小见大,多是些寓意深含之作。

家乡的味道、情感、底蕴,是我们成长最原始的动力。当然,爱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的历史、风土人情、民俗习惯。黄老师的《行吟古城古州》,书写着沧桑古城、诗意古州,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寻觅和揭示家乡人心灵的美质。他用浓烈的激情,把家乡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上升为一种精神历史的描述,一种诗般的吟唱,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生命活力和浓郁人文色彩的古城古州画卷。

(林日新,武冈市作协副主席)

阅读 2332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