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年代,在那个偏远的乡村环境里,我们的出路无非就是以下几种。
第一是读书。这是我们农村里最普遍的,见效快,投资比较高,回报也比较高的一种出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肯定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到了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教你看图,习字。五六岁的时候肯定会放你在幼儿圆那里念书,念完幼儿园念小学,念完小学念初中,念完初中念高中,直到你大学毕业为止。如果你大学毕业后还想考研究生,读博士的话他们也会支持你。在我们那个教育相对比较落后的乡村里。小孩能考上大学的话算很不错的了,一个村一年顶多一两个,清华、北大是不敢奢望的,能考上湖大,武大这样的大学已经很满足了,要求再低一点考上湘大或者是海大这样的学校,也算不错。实在不行,什么师专,高专之类的学校也可以接受。在老一辈人的观念里,他家的孩子能考上大学,就等于踏上人生的一条光明大道。从此不要种田受苦受累,社会层次身份大大提高。至于小孩能考上什么大学,大学毕业以后能分配或找到什么工作,又能混到一个什么程度,那就靠他自己的能力和运气了。他们就算想帮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为了自己的儿女能考上大学,勤劳淳朴的父辈们就算再苦再累,呕心沥血也要督促教育自己的孩子从小好好念书,因为他们也知道‘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道理。
在印象里,每年的高考的出榜的时候,是做父母最紧张最揪心的时候,此时他们再忙,再累。也会三天两天往学校里,往教育部门跑,看分数线,看成绩单。考上大学的自然高兴,全家兴高采烈的杀鸡宰鸭,家里大摆宴席请亲朋友好友表示庆祝。没考上的人家自然满脸悲戚,整天哀身叹气。埋怨子女不争气,平时不用功念书。感叹自己八字不好。一边感叹着,一边暗暗的替自己的儿女谋其他出路。要么进云山补校重读一年再考,要不就死了上大学的这条心,安排其他出路。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考大学的机会了,第一是你要勤奋努力,天资聪明,是读书的料子。第二是家庭富裕,有经济实力可以供你上,所以很多人家一到儿女初中毕业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再加上家境贫寒,便早早打发他们出去打工谋生去了。 难得可贵的是又有些家庭贫穷,但子女是读书的料子,那父母便是砸锅卖铁,千万百计的也要送他念书。一到了春秋季节学校开学的时候,对于这些人的父母来讲是一种经济和精神上的煎熬。有卖猪的,卖牛的,卖粮食的,甚至卖血的。实在不行了就到处向亲戚朋友借。到处筹。那场景很是悲情,现在回想起来都令人感到心酸。
那些读书又不咋的,家境又不太好的子女便初中或高中一毕业就被父母派出去自己谋生了。珠三角也好,长三角也行,进厂在流水线上做员工也行,在建筑工地卖苦力也罢。总之你要自己养活自己,为家里人创造经济效益。不指望你能大富大贵以后能够衣锦还乡。只求你能平平安安打几年工存点钱在家建一栋房子,以后娶过好老婆或嫁个好归宿。平平淡淡过日子就行。也有少数父母不愿意或不放心自己家儿女外出打工的。便让孩子学门手艺,最常见的泥工,木工,铁匠,理发匠,家电维修等。有了一技之长,找到哪里都有饭吃。我小的时候就有被父亲送到建筑工地上学做泥水匠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心中还唏嘘,感叹不已。
家里条件比较好自然不用出去打工,除非外面有好门路,除非他自己愿意,可以跟父母学做生意,或在父母的支持下来城里开门面,还有些文化比较高,家里关系又比较好的,可以花钱通过关系买一份工作。不奢求工作有多好,但好歹也是个铁饭碗。好过那些在外面打零工卖苦力的。
除此之外,当兵也是一种出路,当几年兵,在部队里灵活点,见子打子,说不定能留在部队里,几年之后混个排长之类小官荣归故里。也可以使父母争口气,在村里人面前有显耀的资本。但这种可能性一般不大,现在是和平年代,很少战争,部队里都在精兵简政。能留在部队里是少之又少。通常人是当了两三年兵回家后便自己出去打工找保安一类的工作谋生去了。
念书也好,打工也行,学技术也罢,都是为了以后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谋生的技能。但千万不要学坏,莫当“二流子”,不好吃懒做,不偷不抢,自己自力更生。有多大的脚就穿多大的鞋。这是我们父辈老是教导我们的最朴实,最简单的做人道理。
在那个时代,那个环境,我们十八岁以前大多数人的命运是父母替你安排,取决于环境,取决于家庭,也取决于你的性格。过了十八岁以后,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自己了。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来源于往事如歌 ,不代表本平台的观点和立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注册用户自发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武冈人网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的内容,请通过邮箱(admin@4305.cn)进行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