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的生存离不开与之息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一个没有历史和文化的民族是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中华民族文化光辉灿烂,博大精深。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是一项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宏伟工程,这项工程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民族文化涉及范围很广,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风俗文化,等等。在此,我想侧重地谈谈有关精神文化的几个问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人类历史的曙光是从东方开始的”,古时外国人曾赞扬中国“入其域而绣壤错,历其都而文物备,接其人而聪俊宽厚”。从历史发展阶段看,西方专制政治始于十七、十八世纪,中国则始于秦始皇(公元前221年),比欧洲早一千多年。中国的东方文化,东方色彩,东方情调,都十分迷人。万里长城的宏伟、长江的风光水色;故都北京、西安的名胜古迹;赣瓷、湘绣、苏绸;这一切,无不令世人倾倒。
中华文化,典籍浩瀚,内涵丰富,通常被泛称为“经史子集”。
1、经即经书,指经典著作。包括《诗》、《书》、《易》、《礼》、《秋》。
《诗》就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部分,收有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作,共305篇,通称《诗三百》。《诗经》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很长一个历史阶段社会生活和政治状况,有许多为官、治国、做人的经验和教训,在春秋时被看作为一部教科书。在上层社会或外交会议上经常是“诗曰”、“诗云”,特别是在诸侯外交会议上,经常用赋诗来作答,以含蓄、文雅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不懂诗或不会运用就要吃亏。比如说,宋襄公十六年,齐国的高厚出使晋国,因高厚在招待会上赋诗不得体而引起晋国联合其他诸侯国攻打齐国。再比如说,齐国庆封访问鲁国,因在吃饭时失礼,鲁国人就赋了一首《相鼠》,骂他“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所以,儒家的祖师爷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书》即《尚书》,又叫《书经》,是春秋以前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集,保存了商、周时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
《易》即《易经》,是一部玄书,据说是出自周王朝(公元前十二世纪初期)开国英雄姬昌之手,所用字句简单而模棱,因而显得非常深奥,读者可从不同角度解释。所以,孔子怀着敬畏的心情,避免太多地触及它的实质问题,并感叹自己生命短促而来不及研究。
《礼》即《礼经》,也叫《三礼》,由《周礼》、《礼仪》、《礼记》三部分组成,是先秦时代官制、礼制及礼仪论著的汇编。
《秋》即《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31年),通常是“一字富褒贬,别善恶”,因而后人有所谓“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之说。
2、《史》分正史类和各类史籍。正史类有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齐书》、《陈书》、《后魏》、《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此外,还有《资治通鉴》(编年史)、《清史》、《蒙兀儿史记》等。
各类史籍,本末类如《左传记事本末》;实录类如《太宗实录》;制度史类如《通典》、《文献通考》;学术史类如《宋元学案》;记传类如《列女传》;地理方志类如《山海经》、《禹贡》;史评史论类如《史通》;考史类如《二十四史考异》;金石甲骨考证类如《金石录》;笔记类如《梦溪笔录》;书目类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3、子集是指诸子百家的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新旧制度的交替导致了哲学界思想的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子百家散文,分为哲理散文和历史散文。
哲理散文以阐述哲理为主,如《论语》(记录体)、《老子》(多用韵语)、《庄子》(有奇特的想象和浓厚的浪漫色彩)、《孟子》(笔锋犀利,富有鼓动性与雄辩的说服力,能将比喻发展成为寓言)等等,此外,还有《荀子》、《列子》等。
历史散文《左传》属编年史,记录春秋240年列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情况及人物活动。宣扬民本思想,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与残暴行为进行揭露。《国语》、《国策》均属于国别史。
除上述的诸子百家散文和《诗经》外,文学著作在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楚辞、汉赋、汉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不胜枚举。
另外,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等著作也不少。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