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武冈有座紫阳山,山上有个千寻洞

武冈有座紫阳山,山上有个千寻洞

水云生 2016-11-02 11:48 4

武冈有座紫阳山,山上有个千寻洞

书堂山村访古

宋朝武冈州第一进士世家 

周仪读书石屋及紫阳书院遗址初探

 作者:水云生


最近读了武冈传奇作家鲁之洛《古城旧韵》一书,其中《白香亭遗风》言:自古以来,武冈人把“读书"二字看得很重,盛产白米的武冈,也盛产文人。光绪年间修撰的《武冈州志》中记载了一个最大最早的文人周仪。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七十八载:紫阳山【在武冈军东一百五十里,《方舆胜览》称紫阳山,有千寻石壁,宋諌议周仪读书处,陈简斋谓雷霆鬼神之所为,非人力之所能就者是也】。

据两任《邵阳县志》主编、67岁的唐畏保《邵阳县地名故事》记载:邵阳县塘渡口镇有书堂山村,位于塘渡口西南约2公里。书堂山靠夫夷江边,奇峰兀立,百丈石壁,宛似一幅乳白色的天然大幕垂挂天际,数十里外显然可见,十分险竣壮观。登上悬崖山顶,驻足南望,数十里田园风光,恰如一幅美丽的水彩画。夫夷河像一条晶莹的飘带,从眼尽头曲曲弯弯,一路延伸到脚下。田畴翠绿,池塘如镜,公路逶迤,溪流蜿蜒,氤氲青峰,尽现眼前。从前有一条陡峭的石板路,从夫夷河岸自南向北蜿蜒攀缘而上,大石壁半腰有一天然石室,高10余米,广40平方有余。据本市方志学家尹敬中先生考证,此石室为北宋周仪读书处。 


IMG_0090.jpg

从邵阳县城出发,沿夫夷江上游方向前进五里,有书堂山(北宋时名紫阳山)临江而立,江岸百丈石壁凌空高悬,气势宏伟。石壁上有天然石洞,冬暖夏凉。书堂山下有一江边村(现名书堂山村),清溪蜿蜒、绿树成荫,景色如画,可谓世外桃源。好山伴好水,地灵出人杰。北宋时期,这里就曾石破天惊,传奇般出了紫阳周氏一门三代四进士(周仪、周湛、周钦、周朝),名扬天下,震动四方,并影响北、南宋朝野近250年。

紫阳山下的公路:原为书堂山通往邵阳的青石板路


IMG_0116.jpg

千寻洞入口:从仙神庵右边的台阶沿小道可上

来到书堂山村,村里人影稀少,仙神庵住持刘师傅介绍,他知道的仙神庵也有一百多年历史。除了观音洞里保存的道姑遗像,却无 任何历史记录可查。她年轻时出家,一直住在千寻洞(现名观音洞),活到90多岁圆寂。却不知其坟冢何在。


千寻洞:周仪读书石洞内景


IMG_0143.jpg

笔者在千寻洞读书,也想体验下大进士少年读书的感觉?


刘师傅说仙神庵以千寻洞观音菩萨为主,每年逢二、六、九月举行庙会活动,这期间方圆几十里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拜佛,最多时超过千人。也许时代久远,历史沧桑,他却没有听说过千年以前的大文人周仪,少年时长期在此洞发愤图强,刻苦读书,最终功成名就的故事。

为了解更多关于书堂山村的历史,刘师傅打电话把村里的刘国战组长找来。他是一位50多岁的中年汉子,土生土长的书堂山村人。他也没听说过周仪父子的故事,但他说,书堂山的得名很可能是他家隔壁的学堂遗址。现存的明清建筑四合院,就与他家房屋一墙之隔。他听已经作古的老人讲过,在此四合院之前,曾是邵阳有名的大学堂,具体叫什么名字就不知道了。下面这段文字来自百度百科,记录了周仪苦读千寻洞、创建紫阳书院的故事,似乎也印证了刘组长所述确为事实。

6361368552917040156402450.jpg

千寻洞位于仙神庵的最高处:图中崖壁上方


周仪,字我光,幼时在家勤学苦读,日夜不倦。在离周仪居住的祖宅约三里远的夫夷江畔,悬崖上有一个石洞,周仪夜晚读书困了睡着时,常梦见那个石洞里面有着十分美妙的景界,接连好几个白天,他都要爬上石洞里去寻觅梦中的情景,但什么也没有看见。一日,周仪在石洞下遇一老翁,老翁问周仪在寻找什么,周仪便将梦中的情景告诉老翁。老翁便把周仪带进石洞,在石洞里给他讲解文章。周仪听得如痴如迷,竟在不知不觉间度过了三个昼夜。

此后,周仪便把这个古洞辟作读书的地方,每日爬到古洞里潜心苦读,从不间断,学业从此大进,后在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时,一举成名,成为宋代邵州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累官至谏议大夫(专门给皇帝提意见和建议的官员)。他为官风骨峭厉,遇事敢言,世称直臣。

周仪晚年退仕回到老家,在幼年读书的石洞旁边建立了邵阳县最早的书院——谏议书院,每日讲学其中,门徒数百,时湖南名士多受其学。

千寻洞门口看山下


千寻洞洞顶防水外观

6361368485348501504990451.jpg

千寻洞口看书堂山村:蓝色屋顶后面就是疑为周仪创办原谏议书院遗址

宋太宗雍熙二年(即公元985年),周仪考中进士,为宋代时邵州(今邵阳市)的第一位进士。后官至谏议大夫,被称为北宋直臣。周仪的儿子周湛,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进士,他在很多地方做过官,最后官至户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财政部长),每到一地,都很有政绩,被称为北宋能臣,“宋史”专门为他立了传。周仪的孙子周钦,也是进士,他们祖孙被称为“周氏祖孙三进士”。周仪死了一百多年后,宋代的大诗人陈与义在金兵南侵时从洛阳一路逃难来到邵阳县,曾到过周仪当年读书的石室,并写下《书堂石室铭》一文刻于石室之旁,《书堂石室铭》全文是:

谏议周公读书之石室,在武冈之紫阳山。千寻石室,其下广焉,延袤十丈,盖雷霆鬼神之为,非人力所就者。前临溪水,左右微径,矿绝峭峣,登者所难。公于是学焉。即成出仕,遂法从,为嘉祐名臣。其子孙德之名氏者,至今不绝。建炎庚戌之春,与义避地过焉。公不可复见,其石室岿然,因感叹慕,凿其傍而铭之曰:巍巍仁祖,轶尧迈禹。揆厥所因,中外有人。有列周公,聪明正直,推原厥本,功在石室。仁祖在天,公在列星。石室在兹,公实临之。咨尔山鬼,护而勿失;咨尔裔孙,萧兹草木。后有兴者,无愧兹石。

《书堂石室铭》其文虽在,但当年刻写此文的石刻却已无迹可寻。

6361368485150062739564041.jpg疑为周仪创办原谏议书院遗址所在地

照片 296.jpg

疑为周仪创办原谏议书院遗址所在地残碑

俱往矣,一晃千年而过,无尽历史今人难以追溯,当问及村里多位村民,竟然无人知道周仪父子的大名,深觉遗憾。遗址门口一角遗留一块古碑,却胜似无字天书。因长期暴露在日晒雨淋之下,碑面光滑,字迹难辨。旁边还有两块断碑残坯,恐怕需要专业考古人士方可解其详情。初略分析约为本村刘氏家族内事,估计与原紫阳书院也有关联。

读百年书,行万里路!不论是当年的武冈州还是今天的武冈市,周氏同门三代四进士这一史实不可否定。周氏从昔日蛮夷走到现在文明,历经千年,湘西南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精神行走就是湘西南文化不断演绎进步的缩影。

我们应当回顾历史,尊重事实,从历史人物非凡事迹中学习,吸取营养。特别是周氏三代为官清廉,福泽百姓;敢于直谏尤其值得发扬光大。

 

(2016年9月8日于武冈)

 

关注了水云生文化的朋友请移步关注新武冈

全方位快速推荐新武冈,为您及时、准确、全方位提供武冈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面貌新变化新成就,引领武冈市民的新潮流新关注新风尚,引导武冈市民的新消费新理念新生活,为您开启一扇了解武冈、关注武冈、互动武冈的新窗口!

6361368473371862356878838

6361368485212563135206433

6361368485425064496590567

6361368485634440831516210

6361368678645714238438829

阅读 1.5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冰糖葫芦

好文章,长知识,赞!

248年前

作者回复:

谢谢葫芦兄点赞。多指点啊!

2016/11/4 20:21:27

湖南叶落无声

实地看了写出来的文章,更贴近读者。

208年前

作者回复:

问好欧阳老师,到处走走,也是学习,也是散心吧。

2016/11/4 20:20:40

言宋

文中有些笔误,武冈宋代称军,不称州;陈简齐应作陈简斋,即陈与义。

258年前

作者回复:

老师指点的对,谢谢您,改过来。

2016/11/4 20:14:02

言宋

水云生写这类文章,重视田野(实地)考察,赞!

218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