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宜地简介
人物简介:周宜地,1946年生,湖南武冈人。作家,编辑。笔名:农民陈实,周宜地
1972 年起开始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有长篇《红蛇》、中篇《父亲的寓言》、短篇小说《九癫子说书》、《街坊》等三百多万字。2001年至今,转行于新闻编辑工作。任广东省《安全》杂志社执行主编。
在创作上,宜地是一个很能抓题材,很会编故事、很能纯熟地运用语言的人。既如此,他的作品题旨有深度,显得厚实、凝重,又很读得下去。改革开放之初在《湘江文学》(后改名《湖南文学》)发表的中篇小说《九癫子说书》、《拗相公出山》,可谓轰动一时,直到现在,当时读过两部作品的人还戏称他为“九癫子”或“拗相公”。他编剧的大型现代祁剧《光棍娶亲》演出时,场内气氛悲喜交加,座上几乎没有不流泪的。1982年他在《当代》第6期发表的《街坊》,也是好评如潮。1985年在《萌芽》第6期发表的中篇小说《家规》,引起广泛关注,《中篇小说拔萃》转载了,《文汇报》、《湖南日报》都发表了评论文章,
最能体现他的创作风格和水平的,应该还是他1990年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的长篇小说《红蛇》。关于这部小说,原《湖南文学》主编、著名评论家潘吉光如是说:“作品围绕新寨林木贸易联合公司总经理――寨王企图吞并侯九爷的责任林与设计圈套选择儿媳妇两条线索,编排了一幕关于爱、关于恨、关于命运、关于人格的活剧,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复杂真实的人物形象,也向读者传递着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与压抑。 ……让读者通过感受沉重与压抑,去读解一场现实与传统的对话。” “这场现实与传统对话的浓郁的、以巫楚文化为基调的文化氛围”是,“老林苍茫,恶嶂迭出;雷鸣慢闪,红蛇出没;山洪暴发,浊浪排空;设坛活祭,牛角悠悠;万物竟生,生死经相搏……人与神,文明与愚昧,现实与梦幻,相互交织,浑然一体。有醇香的苞谷酒,有粗野的山歌,有舍命的斗殴。在古朴、侠义、正直、豪爽、嫉恶如仇又不乏狡黠、野蛮如大山般的大山子孙的身上,闪烁着生命的原色;在神秘、原始、粗犷而又简单的祈求神鬼的傩舞、法音里,流动着梦幻的本质”。(潘吉光《现实与传统的对话》)我以为,一部《红蛇》,宜地把对农民的爱、对农民的希望、对农民的祝福作了尽情的倾诉和祈祷,当然,也对农民的落后、狡诈、愚昧进行了恨铁不成钢的鞭挞。
他于1988年辞去当时的武冈县文化局副局长的职务,将妇挈雏,移居位于湖北十堰的东风汽车公司(二汽)。到了湖北之后,考入武汉大学充了电,视野也更开阔,创作就更上了一个档次。《红蛇》是在武冈构思的,是在湖北写成的。之后,我常在一些知名文学刊物上读到他的小说。比如《当代作家》上的中篇《父亲的寓言》、《小说》上的中篇《试验人生》、《长江》丛刊上的小长篇《昨日的网》、《长江文艺》的中篇《水绕青山》、《湖南文学》上的短篇《黑光》、获“花地佳作奖”的短篇《井边应该有棵树》等一系列作品,这是他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他同时介入了公安文学的写作,发表了一系列中篇侦探小说,出版了侦探小说集《零点劫案》,并有多篇被收入相关书集。作品情节扑朔迷离,悬念迭出,特别能吸引人。因为将侦破工作写得很“真实”,很多人以为作者一定是老公安,于是就有“警官周宜地”的传闻。
谈到为什么写作时,他说,“一是想出点气(对不平事),二是弄点油盐钱(挣一点可怜的稿费),三是我的作品是反话正说(将现实中的反面形象写成作品里的正面形象)”。我知道,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为社会贡献精神食粮。我还记得他对我这样说过:常常看见一些孩子好几个围在一起看一本小人书,就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写书,要写好书。
一生信奉:一、不要忘记帮助过自己的人;二、绝不与不孝之人深交。
周宜地文学作品:
周宜地小说《农民右派》
周宜地《乡村木匠的上梁歌》
周宜地长篇小说《黑白》
长篇《红蛇》、
中篇《父亲的寓言》、
《拗相公出山》,
短篇小说《九癫子说书》、《街坊》
素材提供:武冈文艺网,黄三畅,东莞都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