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共产党员、武冈市湾头桥镇主任科员刘孙君先进事迹
华声在线9月12日讯 在武冈市湾头桥镇的服务大厅,每天都会看到58岁的刘孙君,在忙碌着迎来送往办事的群众。刘孙君,湾头桥镇主任科员,1978年6月参加工作,曾担任过湾头桥镇组织委员、人大副主席等职务,2007年退居“二线”,主动要求到民政窗口工作,以更大热情、更多心血为民服务。2011年,他被评为“武冈市亲民爱民共产党员”;2012年6月,被邵阳市委授予“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2年12月,被邵阳市委、市政府授予“知足感恩、爱岗敬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36年里,他先后2次荣获省级表彰、6次邵阳市级表彰、19次武冈市表彰。这些荣誉,缘于他对基层事业一辈子的执着,一辈子与农村群众难以割舍的情感,他的光和热,温暖了千万人心。
扎根农村 无怨无悔
刘孙君参加工作第一天去单位报到时,父亲叮嘱他:“崽啊,要记住,你是农民的儿子,要安心农村,千万不能忘本!”他至今牢牢记在心里。
刘孙君几十年如一日,就一直在湾头桥镇没有挪过窝。湾头桥镇49个村,他驻过39个,足迹遍布全镇每个村落,算行程有23万多公里。期间,组织上曾经几次征求他的意见,想安排他到其他乡镇或进城工作,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到哪里都是一样地为老百姓做事,何况我长期和湾头桥的乡亲们在一起,大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怎么舍得走啊!”就这样,他在一个乡镇一干就是36年。
36年来,刘孙君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村里,将全部精力用在了处理群众的大小事情上。2007年,他在湾头桥红叶村驻村。红叶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修好路是村民们最大的心愿。但是村里无集体经济,村情又复杂,很多村民想修却都有顾虑,不愿筹款。刘孙君决心帮群众实现这个愿望,干脆背起铺盖住到了村里,方便晚上做群众工作。他和村干部登门走访,诚恳地表明修路决心,耐心地阐述修路计划。有些村民意见大,一次工作做不通,他便不分昼夜,反复上门。漆黑的夜里,他好几次险些滑下山沟。连续20多天,走遍全村的300多户群众。为此,他多次召集党员、组长和村民代表会,共同商量修路的具体事宜,发动他们做群众工作,起好带头作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孙君的细心、耐心和诚心终于打动了村民,大家纷纷主动筹资、投劳。他与全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起早贪黑,挑土抬石。奋战两个多月,他手上磨了血泡结了茧,脸也晒成了“黑包公”。一条四公里的村道建成了,刘孙君却因过度劳累病倒了。村民看望他时,无不感激地说,“老刘,要不是你,我们的路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修好。”
刘孙君只要自己能办的事,总是不遗余力,而且只要群众有呼声,在能力范围之内办不好的事,他有一股韧劲向上争取。多年来,在群众最关心的水利、乡村公路、推广双季稻等问题方面,他走访了上千村民,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先后起草了30多份调研报告,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和解决,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云山子项目工程”和村道项目,率先在湾头桥开工建成,得到全镇人民的拍手称赞。
退而添劲 废寝忘食
镇里的老村干部经常开玩笑,说老刘是官越当越小,当了连长当排长,当了排长当班长。的确如此,刘孙君从镇党委分管意识形态的副书记,到镇人大副主席,到民政办主任、办事员,“官”的确是越当越小了,他却从不计较,“官大官小,都是为群众服务。只要能够为群众做事,我就感到充实。”
2007年3月,刘孙君从镇党政班子退下来,照理说,辛辛苦苦一大截,就有了足够的休息时间,轻松自由了。但当时镇里民政工作基础薄弱,人手少,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他诚恳地向党委要求做民政办工作。老婆不乐意了,说:“都52岁的人了,既然退下来,就回来好好帮我,也省得来回奔波。”朋友和一些老村干部也纷纷劝他:“你是领导,一个正科级干部去当个股长,管民政那些婆婆妈妈的事,不仅费力不讨好,面子上也不好看啊!”刘孙君却说:“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和期待,是看得起我哩。”
担当了新的职责,他毫不怠慢。他家住南桥村,离镇政府十余里,即使抽空回家一晚,第二天天刚亮,骑着自行车便赶到镇里。他每天提前上班,等着群众来办事。他觉得,窗口只有一个,群众有千万,一定要多挤出时间为群众把事办好。很多次,他正吃着中饭,一听说有群众来了,立马放下饭碗,匆匆赶去。
刘孙君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全镇有1000多户低保户、300多户五保户和700多名优抚对象,他每年都一一进行核查,清理建档,按时发放救助资金。整整7个年头,他每天在大厅接待群众、发钱发物,甚至大年三十下午和春节放假期间都坚守岗位。近7年来,经他手中发放的救助资金多达1100多万元,没出现过一丝差错。
废寝忘食,忘我工作,几乎成了刘孙君的一贯作风。2008年冰灾40余天,大雪封路,车辆无法通行,刘孙君每天带领镇民政办工作人员,顶风冒雪步行数十公里,走村入户查看灾情。劳累加上天寒,他患了重感冒,接连几个星期吃不好睡不好。镇领导见他脸色苍白,身体日渐消瘦,多次劝他休息,他却带病坚持工作。他走遍49个村,统计出全镇被冰雪压垮受损严重的房屋127座459间,同时以最快的速度向武冈市政府上报灾情,积极争取救灾资金物资,及时发放到群众手中。
爱管“闲事” 乐此不疲
人要懂得知足,懂得感恩。对生活有热情,工作才有激情。这是刘孙君的生活态度。
他是大家公认的“乐天派”,整天乐呵呵的。他不打牌,却有三大爱好:喜欢听收音机,特别关心时事和政治;喜欢音乐,经常唱唱歌,拉拉二胡,自娱自乐;更喜欢管“闲事”,遇到来镇里发牢骚甚至闹事的,刘孙君总是把他们请到自己的办公室坐下,递上一杯热茶,认真听他们倾诉,耐心给他们讲政策,做解释,能解决的问题,就及时帮他们解决。
有一天,两个年轻人将一位瘫痪的老人抬放在服务大厅,而且情绪十分激动。刘孙君马上迎上去安抚情绪,请他们到民政办喝茶 。经详细询问得知,老人叫刘友梅,现年76岁,是长友村1组村民,60年代精简退职回乡,2010年患脑溢血瘫痪,生活比较困难,曾多次向上级申请,要求解决下放人员生活补助费,可他下放证的原件丢失了,一直难以办理。刘孙君很是同情,当场承诺,一定帮他们把这事落实好。第二天,他就去了长友村,根据老人提供的线索,一一走访了与刘友梅一起参加工作的退职精简人员,做好调查取证,整整花了一个星期。然后又到档案局查阅了几天的资料,终于把刘友梅的原始依据和相关证明材料做足做实,从此刘友梅享受到了与其他人同等的待遇。
群众有困难,我就热心帮一帮。这是刘孙君朴实的群众观。
南桥村3组退伍军人兰思江患尿毒症,子女在外打工,只有80多岁的老父亲在家。刘孙君每个星期都会抽一个晚上过去看看,陪他们父子俩说说话。一个风雪交加的晚上,兰思江突然病危,被前来探望的刘孙君发现。他连忙喊了几个人,自己掏钱租车将老人送往医院抢救,连夜守护,直到老人脱离危险。第二天,医院催缴医药费,他又毫不犹豫地掏出2000元垫付。两天后,老人远在广东打工的儿子赶到医院,医生才得知,原来刘孙君不是老人的家人,却在老人病危时给予了亲人般的照顾。
生活中,刘孙君从不懂得“享乐”。工作三十多年,他没买过一件高档衣服,没吃过一次高级“口味”,没用过一件时尚用品,一辆自行车骑了十多年,直到实在烂得骑不了才换。有人说他“小气”,但困难群众不这么认为。参加工作以来,他多次慷慨解囊,从有限的工资里省吃俭用挤出钱去帮助困难群众,先后捐款60多次,约3万元。有的群众因为他的帮助,春耕生产物资落实了,有的群众因为他的帮助,儿女的学费凑齐了,有的群众因为他的帮助,过年的年货不愁了。点点滴滴的善举,暖透了群众的心房。
有的人一辈子为了前途,有的人一辈子为了名利,刘孙君工作36年,却始终将自己置身于乡镇,一辈子“不挪窝”,在任何岗位都不放弃为民信念,一颗热心倾注在为群众排忧解难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张晨 殷旺洋)
作者:张晨 殷旺洋
本文来源:华声在线
201573175658580刘孙君:走访、慰问优抚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