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一本书,一段时光,一些飘散的往事

一本书,一段时光,一些飘散的往事

原创 淡淡清辉 2019-11-07 14:19

一本书,一段时光,一些飘散的往事

近来,在成都商报发表小文两篇,

有关于制作照片书和微博书的故事,

且拷贝于此,更一篇……

照片书,满满都是回忆

还记得我的童年时代,因相机很少见,要想拍张照是很难的。偶尔会有照相的师傅(还称不上摄影师)来到我们村,背着一个黑白胶卷相机,沿村叫卖他的手艺。我父母也偶尔慷慨一把,让我和妹妹换上当时最新最漂亮的裙子,认认真真地梳洗完毕,规规矩矩地站在池塘边枣树下,面对着镜头。

“笑一笑,笑一笑!”照相师傅一个劲地想调动起姐妹俩的面部表情,可我们紧张中努力挤出的微笑,也不过是嘴角非常不明显的一个上扬。“咔嚓”一声,照片就此定格了。

过了几天,照相师傅又来了,将洗好的黑白照片交给我们。可照片上,除了我们姐妹俩,还有第三者,是村里另一位女孩,恰巧在那一刻从旁经过,又恰巧钻入了相机镜头中,且那一瞬间,她又恰巧做了一个不太雅观的动作。因而,这张照片绝对是失败的,若放在现在,让摄影师重拍一张就是了。可那时,胶卷和洗照片都需要成本,照相师傅来回一趟也要成本,我们谁也没想过要理论,都非常自然地接受了这个结果,钱给了,照片留下了。

直到现在,我十岁以前的照片,印象中不超过三张,而存留下来的,也就这一张失败的照片了。想知道自己小时候长啥样,真是无迹可寻啊。

淡淡清辉|一本书,一段时光,一些飘散的往事

当年那张失败老照片。

因时代留有的缺憾,我不想再次发生。当然,因数码相机的流行,也不可能再发生了。当我有了孩子,我有了一个雄心壮志,就是从孩子出生开始,我每天至少要给她拍一张照片,直到孩子成年,就将那一大堆照片送给她当成年礼。一开始,我执行得很好。小婴儿的一颦一笑,无不牵引着新晋妈妈的心。别说一天拍一张,一天拍一百张都正常。同一角度不厌其烦地拍上七八张,乍看都一样,以“我们来找茬”的精细度来观察比对,可见面部表情还是有细微差异的。删掉几张吧,可看来看去,一张也不舍得删。就这样,照片堆积在电脑硬盘中,越来越多,大有泛滥之势。我替孩子想了想,待她十八岁,收到这堆未经挑选没有处理的海量照片,大概也是一大负担,翻都懒得一翻吧。

于是我即时调整了策略,同类项的照片,大刀阔斧地删了,只留最佳角度的照片,一些搞怪的调皮捣蛋的有代表性的照片,更应该留下来。照片也不再求每天一拍,每个月有那么几张,能串连起她的成长轨迹就好。

看着逐渐变肥的文件夹,我觉得这还不是最佳方案。毕竟照片在电脑中,想看时,必须先开电脑,找到文件夹,一个一个地点开才能看。万一某天硬盘坏了?想到这我就不淡定了。要不,选出一部分洗出来?可又相当麻烦,且洗出的照片,塞到相册中,时间一长,相片与相册薄膜粘到了一块,撕都撕不开,若将相片全都过上塑,成本又太高。

某天我翻阅杂志,看到上面精美的图片,突然灵光一闪。若将那些照片做成一本本照片书,是不是又齐整又方便?如果每年做一本,待到孩子十八岁,我抱出十八本她的照片书来,那场景,简直不要太浪漫。又或者,等女儿出嫁那天,我变出二三十本照片书来,会不会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嫁妆?

我被自己瑰丽的想象迷住了。网上一搜,还真有做相片书的服务机构。制作的方法也很傻瓜化,不需要多高深的电脑技术,就是一个在线的小软件,将自己选择的照片全部传上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版式,再将照片拖进每一个内页中一个个空白的框框里,再缩放微调一下每张照片的大小和位置,如果照片的相素不够,它还会提示你。当每一个空白框都填满了,预览一番,没有问题后,点确认下单,然后就等着自制的相册送货上门了。

就这样,我一口气做了好几本A4大小的照片书,每一本应用了不同的样式,与摄影馆中拍了艺术照后做出的册子类似,但内页不是那么笨重不便,而是铜版镀膜的纸张,如杂志般轻巧易于翻阅,又能长期保存而不褪色。每一本,因内页的多少可容纳照片三十张到一百张不等。这一本本精美的照片书,画质细腻、色彩鲜艳,完全达到了我的预期。

当然,除了给孩子做成长相册,出门旅游一趟,做一本旅游相册,将美丽的风景和家人朋友的旅游照都纳入一本书中,随时翻阅,心情总是美美的;参加一次同乡会,将聚会的精彩照片编辑成册,每个参与的同乡都发一本,也很有纪念意义。

最有意义的一次,是公司一位我们很喜欢的大姐满55岁退休前,我们几个小女生商量送什么作为她的生日皆退休礼物,我想到了照片书。于是我们几个分别行动,她们负责寻找挑选我们同行时所拍的照片,我负责排版,为了内容的丰富,我还细心地在每一页添加了感性的文字。最后,当一本图文并茂又充满回忆的照片书,在生日晚宴的烛光中递到大姐手上,她惊喜地翻阅时,我看到了她眼里闪动的泪花。

淡淡清辉|一本书,一段时光,一些飘散的往事

淡淡清辉|一本书,一段时光,一些飘散的往事

淡淡清辉|一本书,一段时光,一些飘散的往事

微信朋友圈,也可印成书

还记得我的中学时代,老师要求我们每天写篇日记。写日记是一项挺繁琐的事儿,日复一日的,每天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哪有什么新鲜事儿值得每天都写?那时为了保护隐私,老师也不会将日记收上去检查,仅由小组长粗略翻阅一下打个勾了事。很多同学就利用了这个漏洞,每天的日记懒得去组织语言,拿出政治书历史书,抄上一段了事。美其名曰,不仅日记可以交差了,还顺便复习了政治和历史。

我是不屑于那样做的。那时的我,是真心喜欢写日记。别的作业,都有条条框框限制着,你得努力够到标准答案。唯有日记,可以任由自己发挥,写什么内容、写多少字数,都没有限制,全凭自己喜好。况且那时的我正处于人生的花季,很有些“少年维特之烦恼”,区区一两页日记,实在不够表达如诗的少女情怀。

在那时的我看来,我人生中的每一个或闪光或灰暗的日子,都值得记录。如若一长串的日子一个字也没有留下,将来回顾起来,将无迹可寻。我可不允许人生中存在长段长段的空白。那么写日记,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录生活的方式。

因此,从中学到大学,我写满了很多个日记本,它们大多还存留在我家的箱底。打开那一本本或精美或简陋的日记本,翻开泛黄的纸张,看着那些或齐整或潦草的字迹,,也还是很有感觉的。

后来呢,待我大学毕业,正赶上了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候。我也懒得再使用纸和笔,而是顺应时代,将日记的承载体,转移到了互联网上。

2005年,我申请了天涯博客。在那个草根博客的狂欢时代,我隔三差五地自说自话,不仅收获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博友,还收获了上千万的点击量。

只是,那也终究成为了历史。在博客还未落幕时,新浪微博已经异军突起。它一出现,就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我在一段时日的踌躇之后,也注册了新浪微博。我发现,若以记录生活点滴为目的,微博是一个更优于博客的选择。

写博客,你得费点心思写上一篇文章,若有图片还得花点精力排个版,这就必须登录电脑才能方便操作。微博呢,每一则只能写短短140字,又因手机操作的便利性,可随时随地记录当时的所思所想,这更符合日记的本质。

接下来,微信出现了。一开始我对它并不感冒,直到发现它的朋友圈功能。比起微博,微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在这里记录生活的点滴、小朋友的成长轶事,特别是发布自己和家人的照片,应该比全开放状态下的微博更为安全。就这样,我又转移了阵地,将微信朋友圈作为了我记录生活的日记本。

但时间一长,我还是有隐隐的担忧。毕竟写博客,是先在自己电脑文档上写好,再复制粘贴到博客页面上的。而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则是随时编辑随时发送,自己的电脑和手机上都是没有备份的。作为一个爱惜文字如同爱惜自己羽毛的人,我挺担忧某一天,微博和微信不存在了,我那些文字不就跟着烟消云散了吗?

我看着箱底那一堆日记本,心想,若我发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的文字和图片,也能集结成一本本册子,那该有多好?

当然,要集结成册,也不是不可能。将微博或微信朋友圈的每一条内容,逐一拷贝到word中,再排好版,找一个印刷机构,打印出来不就成了吗?可是,内容那么多,一条条文字复制出来,再将图片也拷贝出来,就已经是一项大工程了,再加上还需排版,若想将页面设计得精致美观,对于我们这种排版小白,简直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俗话说,广大网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我尝试着搜索“微博书”、“微信书”,竟然还真有这样的排版印刷服务机构,而且还不少。

经过了多方比选,我选定了一家。这一家,既能做微博书,也能做微信书,制作的方法,都很智能化。以制作微信书为例,我先关注他们的微信公众号,选择制作微信书,它会推荐我添加一个他们的排版机器人。这个排版机器人,会自动读取我历年发布的朋友圈,并自动按时间顺序排版,生成一本可在线预览的书籍。系统内置了不同的封面模版和内页模版,我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预览后,觉得版式OK了,还可以调整编辑每一条内容。比如某一条含有错别字,可以编辑修改之;哪几条照片太多,也可以删除其中的一张或几张照片;若觉得某一条朋友圈内容不合适不想收录,删掉即可;若还想添加一条内容,也可以点补录,写上文字加上图片,选择日期,保存后它将按你时间自动插入到书籍正确的位置中……最后,为了和一本正式出版的书籍类似,还可以认真取一个书名,慎重地写一篇序言,并且加上致谢辞。这一切都完成之后,再次预览整本书,一页页地翻阅,觉得没有问题后,下单交钱,等上一周,新鲜出炉的有着淡淡墨香的书籍就送到了我的手中。

淡淡清辉|一本书,一段时光,一些飘散的往事

淡淡清辉|一本书,一段时光,一些飘散的往事

淡淡清辉|一本书,一段时光,一些飘散的往事

翻开微信书一看,厚实光滑的纸张,文字清晰,照片画质细腻色彩鲜艳,比我预期的还要好。

我兴奋地拍下照片发到朋友圈,引起圈友们惊呼,好些人问,你的书哪儿能买?俨然我已经是一名作家了。而最给力的,还是我的小女儿,她成为我微信书最忠实的读者,时不时翻开书,读得津津有味,当然,她是跳着看的,只读和自己有关的部分,常常一边读一边哈哈大笑。

到现在,我家已有一本微博书、四本微信书。它们呆在我家书架上,和名家们的书籍排在一起,若是忽略内容,仅从外观看是一点也不逊色的。我决定继续认真发布朋友圈,坚持每年制作一本微信书,待到很多年后,我是不是也能“著作等身”呢?

阅读 8070 修改于2024-03-01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期待您的精彩留言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