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资讯 系列散文:武冈地名故事之二-------安心观(一)

系列散文:武冈地名故事之二-------安心观(一)

朱云峰 2016-10-05 08:33 2

一,安心观的由来         

武冈云山蜿蜒向南,余脉尽头青界山与五岭之一的越城岭相接一带,有一大片广袤地域,因为武冈新宁城步三县在此接壤,人们习称为"鸡鸣三县"或"一脚踏三县",这个地方就是安心观。

据《新宁县志》记载:相传盛唐年间,今飞仙桥一带有一屡试不中穷困潦倒而又心地善良的秀才,曾数次在急流旋涡中救起同一个投水自尽的姑娘,二人终因英雄救美而日久生情,相见恨晚而结为夫妇。后来因为夫妇二人寻得数个民间医药偏方,广为救治"发灾"(缺医少药的古代武冈一带人称传染性强的瘟疫疾病为发灾,其实是今天很容易控制治疗的诸如痢疾,血吸虫病等传染性疾病)的贫穷百姓,功德无量,死后得道成仙。二仙结伴游历到越城岭、扶夷江、青界山和资水南边发源地时,被这些地方的湖光山色、秀美风景所陶醉,流连往返,惬意生活了一些时日。于是在青界山山麓一块巨石上镌刻上“安心”二字,意思是这地方很适合人们居住和休养生息。后人于是给二仙修建道观,长期供奉,祈求二仙保佑年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此道观也就以"安心"二字命名曰“安心观”。这就是“安心观”名称的详细由来。


二,历史人文

据《新宁县志》中记载:在唐宋时期就有“安心观”这个地名,其范围大致包括如今的武冈市的龙溪镇接近原安心观镇的少数几个村落、文坪镇和新宁县水庙镇,甚至还包括新宁县飞仙桥乡的一部分地域。这是人们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我们姑且将这种称谓美其名曰大安心观,而实质上的安心观或小安心观,仅仅指代1996年前的安心观镇的安心粮站以南的安心地域和新宁县原万丰乡的大部分地区。当时隶属宝庆府扶夷县(今为新宁县)管辖。这种基本建制虽然元、明、清三代稍有变更,但大体维持上述局面而代代延续。 

清朝末年、北洋军阀以及后来的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设立了保甲制度。“安心观”那时称为“长乐乡”,辖区有20余个“保”(解放后曾称生产大队)相当于现今的村级行政区域。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解放后的1965年。自1965年后,新宁县将原隶属于“长乐乡”今称为联盟村、花园村、川坪村、拥坪村、新联村、三联村及拥护村交给武冈县管辖。武冈县将上述7村与火云、正坪、黄泥、先锋、中心5村组成安心乡,1993年改为安心观镇,1996年撤区并乡时并入文坪镇。 

安心地灵人杰,民风剽悍且允文允武.从明代起就广为流传雷元浩镇守边关,1468年率军解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围的动人故事。李达生作为毛泽东湖南一师的同窗好友,在19世纪20、30年代为宣传抗日和共产党的救国、救民主张付出了毕生精力。1913年前后(确切年代尚待考证)毛泽东曾应其之邀到访过安心观,这是一代开国伟人唯一一次到过武冈,不过当时的安心是属于新宁县,但话说回来,新宁县在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武冈,因此这么说也并无大碍。红军时期,红二方面军过境武冈,有一安心青年李子淸者,因不堪家庭(后娘)和社会迫害,愤而离家出走,辗转投入贺龙队伍。

贺老总见其机灵,留在身边做马伕和传令兵,兵荒马乱的年代,乡党们都以为其早已抛尸异乡,埋骨荒野,不想解放后却衣锦还乡,成了人人艳羡的离休干部老红军,也算一段传奇。抗战末期,倭寇溃败过境安心,匪首李松卿虽为惯匪,却不失热血男儿心肠,冒死率众骚扰日军,给倭寇制造了很大的麻烦和恐慌,在当地留下了一段佳话。更有当地高姓才俊名高超(字惠民)者,在国难当头之时,投笔从戎,浴血疆场,官至国军少将之位,新中国成立后,远赴天涯,飘泊异域,留下了无限的惆怅。高背园成家有成镇湘者,也算一传奇人物,年轻时追求进步,秘密加入了中共领导的地下武装"湘南支队",为解放武冈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解放之后,教书育人之余悬壸济世,成了远近闻名的"水生"("水"在这里读音同"许","水生"是指用民间偏方专治跌打损伤的骨科郎中)。(未完待续)


武冈市职业中专朱云峰


阅读 1.1万
分享到:
评论列表

朱云峰

谢谢武冈人网的打赏!

378年前

安心观人

”更有当地高姓才俊名高超(字惠民)者,在国难当头之时,投笔从戎,浴血疆场,官至国军少将之位,新中国成立后,远赴天涯,飘泊异域,留下了无限的惆怅。“ 高超后退到缅甸,1955年前后与当地一华侨之女结婚,又育两子一女。两子居美,女继承了家族生意。《高超将军自述》近期将与大家见面。

368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