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武冈文学 漫谈武冈方言:呷酒和呷豆腐

漫谈武冈方言:呷酒和呷豆腐

黄生君 2021-08-03 00:23 1
黄高远点评:呷酒和呷豆腐,不就是吃吃喝喝吗?怎么也算是武冈方言呢?原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们表达了特定的意思。

漫谈武冈方言:呷酒和呷豆腐

文:黄生君



呷酒和呷豆腐,不就是吃吃喝喝吗?怎么也算是武冈方言呢?原来,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们表达了特定的意思。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凡是去参加结婚宴、生日宴、升学宴、乔迁新居进伙宴、夫妻奋斗生孩宴,都叫去呷酒,是去呷喜酒的简称。热热闹闹,喜气洋洋,贴着大红喜字和大红对联,所以就称为红喜。红喜宴会中,酒是必备品。酒有香味,营造了温馨气氛;觥筹交错,倾心交流,呈现出热烈场面。
不仅如此。人们在酒宴中,是要对号入座的,不同的身份地位要对应不同的席位。
在远古时代,人们聚餐,是席地而座的。直到今天,中国个别地方依然有在盛大宴会中席地而坐的风俗习惯,连菜碟也摆在地面上,节省了桌椅板凳。




在远古时代,人们席地而坐的地方叫地位,显赫的人物坐在显赫的地方,普通的人物坐在普通的地方。酒具也不同,摆在大人物面前的是装满多而好的酒的大罐,叫尊;摆在小人物面前的是装得少而差的酒的小杯,叫爵。这样,在酒宴中,就显示了内外有别,亲疏有差,长幼有序,贵贱有等的社会等级秩序。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到今天,就更多地强调了平等,酒杯是一样,酒的质量也是一样的,但人们的席位和座位依然是不同的。主人家女主人的娘家人,男主人的本家族的人,四周乡邻,所坐的席位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桌,年纪大的,辈份高的,当官的要坐在上首。就这样,人们在酒宴中按照各自身份地位对号入座。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坐上首的人坐在主要位置,称为主席和副主席,地位高,身份尊,面子就大。坐在下首的委员们就可以从主席脸上借借光,呷了一次酒,就从陌生人变成熟人,就有了人脉资源。
可见,去呷酒,不但认清了自己身份地位有几斤几两,还可以从中获得人脉资源。去呷酒的意义如此不同凡响,所以去贺喜,不叫去吃饭,也不叫去吃菜,而叫去呷酒。
那么,去参加白喜,为什么不叫去呷酒呢?难道白喜宴会上没有酒吗?说来话长。
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在漫长的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社会经济基础的传统社会里,普通民众对饥饿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现代著名作家路遥和莫言都对这种历史记忆做了极其深刻的叙述和刻画。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改革开放之前,在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也曾一度出现全民饥荒的极端情况。
于是,普通民众到了年老的时候,就要开始准备自己死后所需要的基本物资。一是棺材,叫千年屋;二是孝布和寿衣;三是粮食。




各家各户都种了一片苎麻和拥有一辆小纺车。先是绩麻,就是把较短的麻丝通过手指揉捏而连接起来,并同时缠成一个大圆球,再纺成柔韧的丝线。这种丝线可以用来补衣服纳鞋底,可以织成白布,白布染色后可以做成衣服和帽子。可见,吃穿住用,都是自给自用了。
白布可以直接作为孝布孝衣。至于粮食,唯有黄豆最经久耐藏。
老人风烛残年,在生命之光快要熄灭的晚年,就会常常凝视千年屋而百感交集,一生的劳累即将逝去,总算要去里面永远休养了。在潮湿的梅雨季节过后,就会从柜子里把孝布寿衣翻出来,放在屋内通风的地方晾开。脚步蹒跚,把黄豆放到太阳底下晒一晒。凝视黄豆,还会想起应当多贮备一些谷子。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老人逝去,有“床前一箩谷,死后有人哭”的俗语。
老人去逝后,孝子孝孙穿着孝衣,一身白,腰缠麻绳,手拄哭丧棒,悲痛欲绝,哭得死去活来,就要用棍棒做支撑,这条棒子叫哭丧棒,这样子叫披麻戴孝。与逝者疏一点的亲属要披一块大孝布,再疏一点的亲属就只要搭一块小孝布。老人晚景时,一般病痛折磨,所以逝去也是一种喜事。丧礼中,白布飘飘,白幡招展,所以就叫白喜。
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亲人和乡亲们从四面八方奔来参加丧礼和葬礼,向逝者作最后庄严的告别,寄托深沉的哀思,总是要吃饭的。于是豆腐和豆腐渣就派上用场了。当然,即使再贫困,也要准备一些大米。然而,有时煮了一大锅饭,还没有熟透,有点饥饿的人们就蜂拥而上,电光火石之间,就把它吞得精光。
所以一切红喜盛宴中,绝对禁止出现夹生饭和豆腐菜。去呷豆腐也就成了去参加丧礼的代名词。
可见,去呷豆腐,承载了先民们饥寒交迫的苦难过程,饱含了他们艰苦奋斗的苍桑历程。



阅读 1.2万 3
分享到:
评论列表

红楼一痴

很多地方把白喜事叫做吃把子。武冈有些地方的习俗很铺张,不管是红喜事还是白喜事,排场很大,浪费很多。

3年前

发表评论

已输入0/200 个字!

关注武冈人网
返回顶部